了凡四训吧 关注:17,846贴子:137,986
  • 0回复贴,共1

【积德改命】千古奇书,改名利器《了凡四训》十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这段话意味深长。“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句话深得禅宗要旨。最上乘的“治心”,就是心地的洗刷功夫,就是念头管理。
最顶尖的念头管理,是“当下清净”,就是当下一念的清净。之前我引用过弥勒菩萨的话:“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么多的念头在一弹指之间划过,每一个念头对应一个独立的立体现象存在。宇宙是以每秒钟 1200 兆的频率震动的立体幻灯片,而这个震动是由我们的念头决定的。量子物理学家说:“没有意识的地方不存在宇宙。”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深入了解大乘佛法中的“心-境作用”,就明白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就是这个意思。及其微小的粒子,并不实在,只是震动的模式,而且这种震动由我们的心念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唯心与唯物是一回事。
量子物理里面的“心物合一”(Mind-Matter Unification)也是基于这个原理产生的。咱们的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修行,都是围绕这个原理,都是念头管理。“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是禅宗的修行方法。
禅宗,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天天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真正的禅宗,般若法门,就是最高级的念头管理:念头来了,发现它。念头的体性本来是空的,所以一旦被发现,就消失了,不存在了。然后再看着这一念未生之时的光景,念头再来,再发现,它再消失。
这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反复讲的方法:“一念觉,般若生”。历代禅宗祖师们的金刚棒喝,就是把我们的情执打落,猛然觉悟。所以,禅宗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修行的。之所以,教人们打坐,是集中做一下念头管理的练习。
马云夫妇刚刚皈依的大宝法王,曾经说,密宗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就是安住,每时每刻安住在当下,但是由于它太简单了,人们反而不会。法王慈悲,其实这个方法,就是密宗最高法门——恒河大手印,无修而修。它难,就是因为它太简单了: 人们要么为了“安住而安住”,把“无为”变成了“有为”;要么安住了一会儿就忘记了安住。
这个方法与禅宗、与净土宗的实相念佛是一回事。但是这个方法又特别难,因为它要求练习的人至少有几个条件: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非常难契入。就算是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也不一定可以,因为要看这个人是否有相应的根基。所以,佛在《金刚经》说,“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具备大乘根性的人非常罕见。六祖在《坛经》里也说:这个方法不能轻易传授,怕学习的人不好掌握。
所以,了凡先生接下来说了其他的方法:“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意思是,如果做不到“才动即觉,觉之即无”,那就用道理派遣恶念。如果还不行,就在事件上禁止,规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必须做。比如说,告诉自己,一定不要杀生;或者,一定不要骗人,说话一定要落实。用这些事件来约束自己。不过最根本的还是念头。没有恶念,哪里来的恶言、恶行呢?但是念头管理如此困难,我们就可以借用事件来管理自己了。
美国的《吸引力法则》中也提到,一个人每天大约有 6 万个念头,无法管理。所以美国人用的是情绪管理。但是美国人不知道,中国的老祖先,早就有若干种念头管理的方法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一般不推荐《吸引力法则》,因为它相对来说,还是有点低级,未成体系。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14 08: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