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而非常自我的状态不利于修行,在佛法里也说到空性无我,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多人没有实修实证,他看一些佛书用自己的知见理解,也有一些佛教的学者,只能称之为学者,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修行人,他很自我,他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就有智慧了,有的人学佛书里的内容,知道了无我,但他自己理解方面有偏差,他知道了空性,在心里安慰自己一切都是不存在的。
这个世界经历的一切拥有的都是虚幻的,很快会消失,他对自己这样说,可是他转化不了心念,即便他这样安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一些人发现自己心念转化不过来。有些人甚至为了一些事情担忧生气很多天,即便他曾经安慰自己这些都是虚幻的,仍旧转化不过来。
这就因为他自己不实修实证,他只是用头脑层面理解,没有把智慧融入到情绪和本性上来,他就做不到,他需要去持咒,需要转变自己的心念;需要去提升自己频率,他不去做这些事情,只通过看书在头脑上了解,达不到真正无我空性的状态。
我们修行人也不是说一口就能吃个胖子,也不是说一下就到佛的境界,可是随着修行,我执是越来越少的,而有些修行人理解的无我空性就当成了对生活的逃避,有些人在修行上知道了很多事情,他也持咒,也好好修做功德,可是他生活上顾及的不好,在生活上欠缺把生活统合驾驭得很好的能力。
因为在这方面不足,需要他去平衡,照顾现实生活的时间,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在修行,一些人因为业障的影响,生活处于一塌糊涂的状态,而通过修行提升智慧以后可以把生活中的事情处理好,有些人想好好去修行。
在生活中的事情上缺乏智慧、缺乏勇气,有畏难情绪,很多事情不敢行动,也不敢用语言表达,特别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等等,有过多患得患失的心态,智慧不足、缺乏判断力,自己又懒惰、怕吃苦等等,又由于福报不够等综合原因就造成生活总是得不到改善,而他在一种很不好的处境里,特别影响他踏实地修行。
微信公众号:大乘陀罗尼
这个世界经历的一切拥有的都是虚幻的,很快会消失,他对自己这样说,可是他转化不了心念,即便他这样安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一些人发现自己心念转化不过来。有些人甚至为了一些事情担忧生气很多天,即便他曾经安慰自己这些都是虚幻的,仍旧转化不过来。
这就因为他自己不实修实证,他只是用头脑层面理解,没有把智慧融入到情绪和本性上来,他就做不到,他需要去持咒,需要转变自己的心念;需要去提升自己频率,他不去做这些事情,只通过看书在头脑上了解,达不到真正无我空性的状态。
我们修行人也不是说一口就能吃个胖子,也不是说一下就到佛的境界,可是随着修行,我执是越来越少的,而有些修行人理解的无我空性就当成了对生活的逃避,有些人在修行上知道了很多事情,他也持咒,也好好修做功德,可是他生活上顾及的不好,在生活上欠缺把生活统合驾驭得很好的能力。
因为在这方面不足,需要他去平衡,照顾现实生活的时间,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是在修行,一些人因为业障的影响,生活处于一塌糊涂的状态,而通过修行提升智慧以后可以把生活中的事情处理好,有些人想好好去修行。
在生活中的事情上缺乏智慧、缺乏勇气,有畏难情绪,很多事情不敢行动,也不敢用语言表达,特别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等等,有过多患得患失的心态,智慧不足、缺乏判断力,自己又懒惰、怕吃苦等等,又由于福报不够等综合原因就造成生活总是得不到改善,而他在一种很不好的处境里,特别影响他踏实地修行。
微信公众号:大乘陀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