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街也是读一无二的。这跟它的位置有关。南边儿是长安街和北京站。北边儿是北二环,贯通南北,途经朝内,金宝街,十条等主要街道,是东直门北京站之间的交通纽带。东边是东二环、建外,西边是东单,王府井,别看名字不起眼,街道也不宽。但却是北城四纵四横的组成部分。除了位置还有构造,比如他西边的这些胡同,直到十四条,都是横平竖直,两头通透的条形状板块儿,像井田制一样,井井有条,这个布局当年都应该是有整体规划的,属于胡同集群。这种结构在北京所有的胡同里是唯一的。
是四九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学校。这个板块的朝内以南,新开路,春雨、西总布,隋安伯,史家,礼士都有小学,而且除了春雨、礼士,其他四个小学的规模都很大。另外这几个胡同还有四所中学。外教部街有24,东堂子有124,内务部街有二中,72。南小街东边的胡同里也有五、六所小学,只是都比较小。李敖就是新鲜小学的。
关于文化、行正、外交的机关、单位。外教部街和内务部街就不用说了。东堂子有公.安蔀信坊局。新开路、金宝街有派初所。干面有挡校,史家有人艺,演乐有电影院,内务部街有使馆。史家住着乔冠华,黄华,仲曦东三位外教蔀长。
朝内以北是东四各条。各条有各条的故事。历史资料上有很多。故居数不胜数。我们都没赶上。只能说点儿自己亲眼见过的。头条西口是个信托,门前是自由市场。80年代初,三条是地摊儿一条街。可能是城里菜摊儿第一街。对标朝内菜市场。门钉肉饼在南门仓附近,六条东口,十二条西口儿一带还有个清真牛肉饼。
南小街是鱼米之乡。粮仓多,禄米仓,南门仓,海运仓,漕运码头的粮食都运到这儿。
胡同也有自己的个性。南小街这个板块儿,最南边儿是北极阁,北极阁与其说是一条胡同,不如说是一条微型的社区。胡同曲里拐弯儿,拐来拐去有很多小巷子,都叫北极阁,很多都是死胡同,跟迷宫一样,转了半天也找不着北。里边儿即没有什么单位也不用路过这里。所以这一带进进出出的都没有外人。这一片儿只相当于他们自己的小摄会。大宅门,石板路,门前一棵小柳树。那景象有点儿像南城旧事,每当到了傍晚,寂静的小巷子一下子热闹起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派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一带的改造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最早的80年代初就开始了。90年代的时候拆的东一块儿,西一块儿。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城乡结合部呢。最晚的大规模的腾退前两年刚开始。
据我认识的人了解,这一带大部分都是老北京。也有家底厚的,家里的古玩字画都是真的。可卖吧,舍不得,不卖吧,生活难以为继。90年代有些家庭的老北京挺不容易的。90年代初,北京的古玩市场还没有兴起来。个人渠道少,好东西卖不出价。还好,我这个朋友是第二批拆走的,零几年的时候。
新开路也像不毛之地。主要是离北京站口、长岸街、东单太近了。那些地方流动人口太多。所以这个胡同的风格是开放性的。这地方很早就被人盯上了。所以很早就有施工的了。八九十年代搞得不伦不类。所以给人的印象不是什么好胡同,非必要,不经过。
派初所以前是个大宅门儿。后来把里边的院子给拆了。外边儿就留一大门。里边盖了一个四五层的大楼,这派初所也是不伦不类。
西总布,给人的印象有点洋气。什么叫洋气呢,就是没有什么居民气息,它有点阳春白雪。街上的门脸儿很少。南边儿的院子正门儿都开在了新开路。北边儿也没几个门儿,有个小学。路两边非常整洁。没有公厕,也没有商店。路南还有个机关单位,也不知道干什么。反正跟你没多大关系。大门永远紧闭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咱愺民就是剑,不但没抱怨,还觉得人家挺洋气。后来这地方好像又变迁了几次,最后变成了医院。
以前是24路的单行线。车开的可以在路上撒欢儿。可见人烟稀少。这一点是相对于东总布而言的,相比之下东总布就俗气多了。路口有小百货店,有个邮局,里边儿有卖烟酒的小店,副食店,小酒馆儿。里边还有个丁字路口儿,里边是摆菜摊儿的自由市场,也是劳务市场。永远堆着一些闲杂人员。再往里走也有一个什么图书资料馆。但那个大门永远也是关着,也不知道是给谁开的。往北拐里边的胡同儿一串儿一串儿的。住的都是实打实的老白姓。一家挨一家的小门脸儿。一点儿都没有西总布那种大气劲儿。
外教部街,昔日的外教部街,现在变成了外教部宿舍。还有对面的大小羊宜宾,里边有很多也是外教部宿舍。给人的印象也不俗。
东堂子就不行了,稍微有点儿窄。相比之下没什么存在感。胡同也有鄙视链,好像低人一等。信坊的一来堵的水泄不通。可越是这些不值钱垫底的玩意儿开发的越早。现在盖了很多楼。两家胡同一边儿一个学校,背靠背,124、24。这排名多了100号,所以就差这行事呢,可谁都不服谁。现在合并了。
但总的来说南小街西边儿的胡同要比东边儿的胡同规范一些。比如羊宜宾这些胡同都比较小。但其实里边儿的院子也不小。羊宜宾胡同里边的外教部宿舍里边还有长廊。小羊宜宾东口儿以前是空军招待所,门口有个公厕。现在街道都升级了,盖了很多楼。招待所改成赵家楼宾馆了。看上去也挺唬人的。
8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的一些四合院开始翻盖。主要集中在篁城根儿。外表还是四合院,但里边都是翻盖的。建材和设备全是现代化的。90年代初,篁城根儿的一套四合院儿就卖2000多万。里边儿有假山,有水榭。东堂子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