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吧 关注:59,278贴子:1,742,505
  • 50回复贴,共1

还记得北京这些地方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5-11 19:25回复
    小街我最熟,不过我愣是没坐过24路。常年在金鱼胡同,红星胡同,东堂子,外交部街,新开路,东总布,西总部,大羊宜宾一带。


    IP属地:北京2楼2025-05-11 21:08
    收起回复
      2025-05-18 09:14:46
      广告
      第一张不知道什么地方。
      第二张是朝阳门内小街,有个门钉肉饼店,可是公交车和兰州拉面有点小疑问。
      第三张鼓楼东。
      第四张是德胜门外?西客隆是西城的副食店,马路还是单行线。肯定是城门外,箭楼的射箭口不能开在往城里的方向。


      IP属地:北京3楼2025-05-12 06:14
      收起回复
        早上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5-12 08:16
        回复
          图中鼓楼、德胜门都有明显的地标,这些大地方说来话长,这里只能说说图中不起眼儿的小地方吧。我以前提过北京每个区,每个地区,每条街道,每个商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脸谱。比如图中地安门和南小街,在北京都是读一无二的存在。虽然说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样的,更别说不同的地方了,肯定没有一模一样的。但总的来说很多地方是很相似的,没有本质区别。但之所以说读一无二,是因为有本质区别的。特征十分明显。
          地外大街短小精悍。严格讲都不能叫大街,太短了。风格上也高不成低不就,规模和知名度上都比不了前门,金街和银街这些一线街道,但又比西四,新街口,北新桥这类三四线街道要强。虽然隆福寺、菜百、甘家口属于京家有女初长成,天生丽质难自弃,但都算二线。当年的翠微路、五道口就更别提了。那时候燕莎、赛特、三里屯算个卵。地安门可谓祖宗辈儿的了。
          全囯都知道前门,王府井,西单,而且现在到处都开发了,所有的地方都很繁华。而却没什么人知道地安门外大街。但殊不知地安门是最具老北京带表的。其风格非常类似前门。眞正的北京的老街屈指可数,地安门可以排第二。连西单,王府井都比不了,包括东单,因为都有改造过的痕迹。什么叫老街,老街就是原装的。这大概是中轴线的原因吧,没人敢轻举妄动,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申遗。地安门只是没有前门那么大。另外前门王府井都是外地人,地外都是本地人。
          以前说过北口的鼓楼。没说过南口。80年代南口,西北角是一个大广告牌。底下每天都有很多老头晒太阳。还堆着很多年轻一点儿的闲杂人员。东北角是一片平房。80年代整个城市都在更新改造。地安门第一个大动作就是西北角这个二层小楼,但那不是眞正的古建,是仿古建筑。当年整个地外最醒目的就是这个小楼。刚建的时候鲜艳夺目、焕然一新。一开始并不是峨眉酒家,是一家集保健品、食品、药品为一身的店家。但当年跟老白姓没多大关系,门可罗雀。
          东面方砖草胡同西口好像在搞什么项目,外边儿一直被围着。这么多年也没什么大动静。但世上很多事都是出人意料的。表面儿上咋咋呼呼的,其实倒没什么。而那些不蔫不语的地方,却突然有一天就面目全非了。这个东北角零几年的时候,就突然一夜之间被夷为了平地,拆了这么一大片,可谓大手笔,这可是下了血本儿啊。当时以为肯定是什么大项目。但后来,大家都看到了,就弄了这么个不三不四的小楼。看来还是过渡行为。将来早晚还得再拆。也许是中轴线的缘故吧。可能后来突然想起来这是中轴线,太岁头上不敢动土。最后改主意了吧。也可能纯粹是为了城市更新。那片房子和周边的环境太不协调了。
          以前整条街都是民国时期的老建筑。但一般都是一层的,邮局算建囯后的新式建筑了。马凯也属于新型建筑。邮局遗址还在,就是现在的邮储。邮局南边儿以前有个小酒楼,是二层的。风格很像古代的鸳鸯楼,古色古香。后来后海的很多酒楼都改成了这个风格。现在地外也都改造成了这种小二层的古建。但七、八十年代是很少的。这种小酒楼的餐桌紧挨着窗户。坐在座位上不用探头,底下市面上的路况一览无余。我以前说过这地方很适合做地下档的接头。这家小酒楼是当年地安门外大街最便宜的。当年除了马凯、东来顺,其他的周边也都是老字号。另外还有一两家,虽然不是老字号,但进去一看都是属于闯牌子的那种,规模挺大,所以都不便宜。所以说跟饭点儿沾边儿的时辰,千万离地安门远一点儿。否则除了被宰就是饿肚子。明珠海鲜就更惹不起了。您想想这是什么地方,这个地价在那儿摆着呢。
          百货、副食品除外。以前地安门商场非常小,但因为是国营的,所以物价全都一样。北口东南角有个大食品店,每天晚上水果摊都摆到便道上,每天都生意火爆。所以除了餐厅,酒楼,其他的物价和别的地区没什么特别的。虽然地安门没有西单,王府井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但他却带表了老北京的魂。因为这些民间的小作坊,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非常接地气。80年代虽然还没开放火神庙,也没有烟袋斜街这个景点,但街面一直是熙熙攘攘,一派人间烟火。西边的几个胡同虽然很短,却总是人来人往,就像逛街一样,只能慢慢走,不能赶路。走快了就会撞到别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地安门。但就像中轴线一样,地安门老北京的底蕴永远也改变不了。
          听说外地还有什么三山五岳,长江大桥,还有什么一条大河波浪宽。不过在我心目中,山就是南边那个景山。海就是西边的后海,桥就是眼前这个万宁桥。山河湖海地安门这儿都有。别的都是味儿事儿。爬大山太累。大江大海有风险。就像地安门大街一样,短小精悍。北京的大自然,什么都是袖珍的,小巧玲珑也挺好。


          IP属地:广东8楼2025-05-12 13:35
          收起回复
            就喜欢看张石老师的画


            IP属地:北京9楼2025-05-12 13:36
            回复
              南小街儿路东门钉肉出锅儿极慢,最后一回去是九十年代末,一个冬天的午后两三点钟跟俩朋友附近办什么事儿出来,进门儿可巧还碰着一发小儿带着媳妇儿坐那儿就拼了一桌儿,现点现包店里就我们几个人儿愣是半小时四十分钟才端出来,是现攉拢的馅儿还是怎么的那叫一个慢。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5-12 13:45
              收起回复
                楼主不会是张老师本人吧?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5-05-12 15:26
                收起回复
                  2025-05-18 09:08:46
                  广告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5-13 08:42
                  回复
                    南小街也是读一无二的。这跟它的位置有关。南边儿是长安街和北京站。北边儿是北二环,贯通南北,途经朝内,金宝街,十条等主要街道,是东直门北京站之间的交通纽带。东边是东二环、建外,西边是东单,王府井,别看名字不起眼,街道也不宽。但却是北城四纵四横的组成部分。除了位置还有构造,比如他西边的这些胡同,直到十四条,都是横平竖直,两头通透的条形状板块儿,像井田制一样,井井有条,这个布局当年都应该是有整体规划的,属于胡同集群。这种结构在北京所有的胡同里是唯一的。
                    是四九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学校。这个板块的朝内以南,新开路,春雨、西总布,隋安伯,史家,礼士都有小学,而且除了春雨、礼士,其他四个小学的规模都很大。另外这几个胡同还有四所中学。外教部街有24,东堂子有124,内务部街有二中,72。南小街东边的胡同里也有五、六所小学,只是都比较小。李敖就是新鲜小学的。
                    关于文化、行正、外交的机关、单位。外教部街和内务部街就不用说了。东堂子有公.安蔀信坊局。新开路、金宝街有派初所。干面有挡校,史家有人艺,演乐有电影院,内务部街有使馆。史家住着乔冠华,黄华,仲曦东三位外教蔀长。
                    朝内以北是东四各条。各条有各条的故事。历史资料上有很多。故居数不胜数。我们都没赶上。只能说点儿自己亲眼见过的。头条西口是个信托,门前是自由市场。80年代初,三条是地摊儿一条街。可能是城里菜摊儿第一街。对标朝内菜市场。门钉肉饼在南门仓附近,六条东口,十二条西口儿一带还有个清真牛肉饼。
                    南小街是鱼米之乡。粮仓多,禄米仓,南门仓,海运仓,漕运码头的粮食都运到这儿。
                    胡同也有自己的个性。南小街这个板块儿,最南边儿是北极阁,北极阁与其说是一条胡同,不如说是一条微型的社区。胡同曲里拐弯儿,拐来拐去有很多小巷子,都叫北极阁,很多都是死胡同,跟迷宫一样,转了半天也找不着北。里边儿即没有什么单位也不用路过这里。所以这一带进进出出的都没有外人。这一片儿只相当于他们自己的小摄会。大宅门,石板路,门前一棵小柳树。那景象有点儿像南城旧事,每当到了傍晚,寂静的小巷子一下子热闹起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派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景象。
                    这一带的改造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最早的80年代初就开始了。90年代的时候拆的东一块儿,西一块儿。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城乡结合部呢。最晚的大规模的腾退前两年刚开始。
                    据我认识的人了解,这一带大部分都是老北京。也有家底厚的,家里的古玩字画都是真的。可卖吧,舍不得,不卖吧,生活难以为继。90年代有些家庭的老北京挺不容易的。90年代初,北京的古玩市场还没有兴起来。个人渠道少,好东西卖不出价。还好,我这个朋友是第二批拆走的,零几年的时候。
                    新开路也像不毛之地。主要是离北京站口、长岸街、东单太近了。那些地方流动人口太多。所以这个胡同的风格是开放性的。这地方很早就被人盯上了。所以很早就有施工的了。八九十年代搞得不伦不类。所以给人的印象不是什么好胡同,非必要,不经过。
                    派初所以前是个大宅门儿。后来把里边的院子给拆了。外边儿就留一大门。里边盖了一个四五层的大楼,这派初所也是不伦不类。
                    西总布,给人的印象有点洋气。什么叫洋气呢,就是没有什么居民气息,它有点阳春白雪。街上的门脸儿很少。南边儿的院子正门儿都开在了新开路。北边儿也没几个门儿,有个小学。路两边非常整洁。没有公厕,也没有商店。路南还有个机关单位,也不知道干什么。反正跟你没多大关系。大门永远紧闭着。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咱愺民就是剑,不但没抱怨,还觉得人家挺洋气。后来这地方好像又变迁了几次,最后变成了医院。
                    以前是24路的单行线。车开的可以在路上撒欢儿。可见人烟稀少。这一点是相对于东总布而言的,相比之下东总布就俗气多了。路口有小百货店,有个邮局,里边儿有卖烟酒的小店,副食店,小酒馆儿。里边还有个丁字路口儿,里边是摆菜摊儿的自由市场,也是劳务市场。永远堆着一些闲杂人员。再往里走也有一个什么图书资料馆。但那个大门永远也是关着,也不知道是给谁开的。往北拐里边的胡同儿一串儿一串儿的。住的都是实打实的老白姓。一家挨一家的小门脸儿。一点儿都没有西总布那种大气劲儿。
                    外教部街,昔日的外教部街,现在变成了外教部宿舍。还有对面的大小羊宜宾,里边有很多也是外教部宿舍。给人的印象也不俗。
                    东堂子就不行了,稍微有点儿窄。相比之下没什么存在感。胡同也有鄙视链,好像低人一等。信坊的一来堵的水泄不通。可越是这些不值钱垫底的玩意儿开发的越早。现在盖了很多楼。两家胡同一边儿一个学校,背靠背,124、24。这排名多了100号,所以就差这行事呢,可谁都不服谁。现在合并了。
                    但总的来说南小街西边儿的胡同要比东边儿的胡同规范一些。比如羊宜宾这些胡同都比较小。但其实里边儿的院子也不小。羊宜宾胡同里边的外教部宿舍里边还有长廊。小羊宜宾东口儿以前是空军招待所,门口有个公厕。现在街道都升级了,盖了很多楼。招待所改成赵家楼宾馆了。看上去也挺唬人的。
                    8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的一些四合院开始翻盖。主要集中在篁城根儿。外表还是四合院,但里边都是翻盖的。建材和设备全是现代化的。90年代初,篁城根儿的一套四合院儿就卖2000多万。里边儿有假山,有水榭。东堂子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IP属地:广东15楼2025-05-13 17:49
                    收起回复
                      我上边说的这些胡同,之所以一个一个列出来单说,是因为那些都是正儿八经的大胡同。小街东边儿这些胡同就不同了,太乱。不敢多提,否则不太熟悉的人会看的眼花缭乱,最后都得懵了。结果说了半天人都不知道你在讲什么。
                      如果要跟不太熟悉的人介绍,可以简单的把他们归纳一下,可以这样说,整个建国门路口这个西北角,是个大板块儿,沿二环、长岸街的都已经拆了。其它剩余部分,可以分为三个据点,然后以点带面。这三个据点就是三块空地,所谓空地就是一堆胡同的交汇点。有可能是十字路口,也有可能是五岔路口,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方形的转盘。每一个据点儿的标配是一个饭店,或一个商店,另加一个公厕。第一个据点就是从二环大雅宝进来,有个开阔地,这里有一个这一带唯一的饭馆儿和一个公厕。主要是小牌坊,大雅宝、艺华的交汇点。现在都被金宝街覆盖了。
                      再往西走几百米,穿过北总布,就到了另一个据点。它的标配是一个商店和一个公厕。它是小雅宝、盛芳,宝盖,春松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可以看成是一个哑铃的一头。另一头是再往南走,然后就是宝盖,赵堂子,后赵家楼、宝珠子、阳照的交汇点。哑铃中间的手柄就是宝盖。这个据点的标配只有一个公厕。宝珠子再往南,穿过大小羊宜宾,就到了东总布。您看见了吧,这边儿所有的胡同基本都在这里了。
                      胡同是由四合院组成的,胡同的本质就是四合院。所以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其实所谓的四九城就是一大堆大院子,小院子。胡同就是这些院子之间的过道。因为所有的院子总不能都挤在一起,否则的话里边的就出不来了。院子之间的过道就起给人留个活口的作用。有些过道很规范,就像小街西边这些胡同。有些过道不规范,变成了院子之间的小巷子。小街东边儿这些胡同就是这种情况。
                      这里有很多大院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都不在一条线上。很多还都是民国时候的小楼,这些都是不动产。象钉子户一样动不了,所以那这些院子之间的过道就不可能是直的,房子不动路就要动。就要围着这些钉子户转来转去,这就形成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胡同。对这些胡同都没什么感觉,所谓胡同都有自己的个性,是不包括这些胡同的,其实就是一些小巷子。
                      朱启钤故居就属于这样一个大院子,位置在第三个据点。所有的地方都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样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朱启钤故居也是外教部宿舍。我进去过两次。70年代一次,是一家姓林的住着,外教部的,读门读户。零几年的时候又进去过一次,已经变成了大杂院儿。里边的人都盼着拆迁,但又觉得希望渺茫。可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想到最后是沾了故居的光。现在好像已经恢复了故居,被列为文保单位,清退了住户。现在可能已经进不去了。有些文保单位的住户已经清退了。有的刚刚被列为文保,还没来得及清退。但也是早晚的事儿,
                      现在为了腾退什么都可以列为文保。
                      宝盖西边儿没有门脸儿,东边儿南口有一个小门脸儿。西边是个大院子。在朱启钤故居的旁边。位于路口的西北角,门口在赵堂子。两个大门紧挨着,两个院子是平行的,大小差不多。里边都是一排一排的平房,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盖的。里边儿以前应该也是四合院儿。路口东北角也是个大杂院儿。东边儿是赵家楼医院,现在是社区卫生院和办事处。
                      其实朱启钤故居这种大院子在四九城或者这一带只是沧海一粟。这种大院子多了去了。据我了解,这一带基本都是这种大院子。比如北总布北口丁字路口,是个大院子,里边有个灰楼,化工部的。1号是曰苯人盖的。里边是两大一小三个院子。3号也是个大院子,里边儿住着一个铁道部的处长。2号是洛克菲勒财团家族盖的,里边的假山有二层楼那么高。协和也是他们家盖的。里边住的是粟裕。5号,7号也是大院子。正门在北总布,后墙在宝盖。向春以前是死胡同。和宝盖儿是不连着的。现在被打通了。分为两个部分。前边儿的宽,后边的窄。窄的这部分就是后打通的,其实就是开了个后门儿。7号西边就是那个火烧赵家楼的赵家楼。民国的时候有一家姓谢的住在里边,后来给轰到了盛芳5号两间小房。80年代中在八里庄赔给他们家半栋楼,四套80多米的两房。在往南是吕正懆家,是个小灰楼的院子。再往南是空军招待所。以前也是四合院儿,拆了以后盖的大楼。对面是副食店,副食店南边儿是梁思成故居,再往南是美术版本出版社,都是个大院子。粟裕他们家对面是盛芳。盛芳1号2号都是个大院子,现在还没拆呢。再往西就是第二个据点,有个小卖部,旁边儿有个切面铺。再往西也是个小洋楼。小卖部是北京队右边锋7号刘德利他哥哥开的。
                      盛芳以前叫什坊院。盛方分为东西两部分。我上面说的是东边。西边是又细又长,拐了两个弯儿到了小街。东口的人管东边儿叫什坊院。西口的人把西边儿叫盛芳。


                      IP属地:广东16楼2025-05-14 08:32
                      收起回复
                        小街西边这些胡同也一样。两个胡同之间的间隔就是院子的长度。院子很深,一镜到底。长的近两百m。短的近100m 。
                        除了城里的胡同。城外的构造本质上也一样。都是各种大院儿或机关大楼。只是那个院子里是一堆楼,所以比较大而已。中间也是各种过道。只是这些大院子、机关大楼不像胡同的院子这么多。所以之间的过道也没有胡同这么多。也没有一条一条的胡同那样规范,都是整个整个的板块,只划分为各种街、各种路就够了,不用再细分为各种胡同罢了。海淀朝阳就这样。
                        我上面说东总布里边有个丁字路口,里边都是摆菜摊儿的自由市场,说的就是顶银。顶银有点儿杂。他这胡同又歪又斜,里边儿都是密密麻麻的小门脸儿。像个商业街,但又没有正经东西,竟是那种小店。有的胡同有些特点,外边儿沿大街的都给拆了,盖了很多楼。但楼后边和原来的胡同片区有一个结合部,本来没拆以前,都算成熟社区。拆了以后就变成了半生不熟的夹生饭社区。最后就变得不伦不类。有点儿像城乡结合部。我说的北极阁、新开路就有点这个特征。顶银胡同也是有这样。它的南边儿先后盖了国际饭店和旅游局。它在贡院、东总布和长安街之间,我怀疑以前这边就是个结合部。一帮和这边儿有点儿关系或做生意的,都聚集在这里,最后定居了。
                        零几年的时候里边住着很多外地人。里边儿的房东也象钱串子。可能都是最底层的市井。因为据我了解,那个年代,其他地方的本地人房东,房子宁可空着也不会乱出租给外地人。这就形成了后来顶银胡同,一进那里边就像出了北京或出了城一样。属于另外一套风土人情。但很多南方这边儿的人就喜欢这种环境。
                        然后我说的东总布再往北拐,里边儿的胡同一串儿的一串儿的,说的就是从大羊宜宾或宝珠子进去。
                        驴粪蛋儿外面儿逛。这一片从小街、总布胡同、二环外边儿看着还挺整洁的,其实里边儿乱七八糟。
                        当然现在都改造升级了。比过去好了很多。但很多地方还是像棚户区一样,各种小房子小棚子都冒出来了。街道越来越窄。上边儿也没人管。又想让人家走,又不给人钱。其实这些都是风水宝地,谁特么儍呀。


                        IP属地:广东18楼2025-05-14 08:59
                        回复
                          早上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5-14 0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