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青年》曾经是一本杂志,虽然它现在也是一本杂志,但那个时候它这本杂志不只是杂志,而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群人的符号,和一种意志的符号。
《深圳青年》,往矣。
现在不行了,或者也因为深圳的青年们,散了。
这两年来,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连续爆发过所谓的“群体性事件”,聚众斗殴,弄不好还搞出人命,真的很不让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们省心,让当年曾追读过励志、进取的《深圳青年》的我都有点儿心灰意冷。
遍察这些发生在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种种群体事件,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源于当地户籍青年与外来户籍青年们的激烈矛盾,这便是20年前由《深圳青年》所鼓吹的奋斗、拚搏精神给现在实实在在的贻害之一,数以10倍计的外地户籍者当年陆续来到这片被国家赐予特殊经济发展政策的地区,打工创业,20年后,他们中的少部分发了大财,绝大多数仍然过着打工为生的普通人生活,但这群曾经的“深圳青年”现在都――老了,老到他们有了下一代,而绝大多数新一代“深圳青年”,当他们立事之时,忽然发现是当年的父母把他们带到一个天生贫困的发达地区的外地人社区里,在这里,曾经被《深圳青年》所鼓吹的奋斗、拚搏精神现在成了催眠用语,而清醒的现实是,在他们身边不远,那些天生就是本地人的同龄人,一生下来跟自己的生活境况就迥若云泥。
那些青年人,可以不上学,不工作,照样好吃好喝泡好妞。
就像《北京青年》里杜淳饰演的何北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