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信息的特点与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柏恩做了许多试验后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3]。从这一公式看,非言语信息在沟通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信息传递量达到了93%。非言语信息的特点与功能如下:
1.3.1非言语信息的特点
(1)连贯性
语言信息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信息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就是说,非语言信息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在传播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
(2)形象性
非语言信息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并勾动食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形象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形象性。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信息之中。
(3)通义性
非语言信息,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非语言信息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比如,恫吓或威胁的姿态,乞求或可怜的行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非言语信息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
各种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否则,人所表达的内容就要受到怀疑。例如,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不让自己表现出来,但急促的呼吸、瞪大的双眼、哆嗦的身体、尖利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暴露真相。当我们为迷路者指示路径时,我们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我们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现实中的非语言信息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
语言信息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信息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起跑前,发令枪一响立即冲刺;看电影时,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
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自由控制、掩饰,但是本能的、自动化的,由不随意肌控制的行为一时很难控制,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信息骗人。如果一个人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不一致的话,人们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