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吧 关注:1,691,802贴子:5,271,497

看多了让你惊讶到怀疑的读心术,想不想看看清新的非言语信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4-10 18:44回复

    非言语信息的特点与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柏恩做了许多试验后得出这样一个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3]。从这一公式看,非言语信息在沟通中的作用极其重要,信息传递量达到了93%。非言语信息的特点与功能如下:
    1.3.1非言语信息的特点
    (1)连贯性
    语言信息是依据语法、逻辑的规则排列的。在一个句子中,不同性质、特点的词汇都有自己大体的位置,而且它们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因此,语言符号也是数位符号。非语言信息则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就是说,非语言信息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在传播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
      (2)形象性
      非语言信息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比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并勾动食指可以代表手枪,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用双手可以表示某一物件的大小或形状,等等。语言中的表意文字(如汉字)在产生的初始阶段也许具有某种形象性(如日、月、山、水),但一旦成熟即失去相似性,而表音文字(除拟声词)则没有形象性。符号与实物相似,似乎只存在于非语言信息之中。
      (3)通义性
      非语言信息,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要认识文字、听懂话语,通常要经过学习、接受教育。对于母语之外的语言,更是如此。但是对于非语言信息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举世通用的意义。比如,恫吓或威胁的姿态,乞求或可怜的行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非言语信息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4)协同性
      各种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否则,人所表达的内容就要受到怀疑。例如,当你愤怒至极时,尽管你竭力克制,不让自己表现出来,但急促的呼吸、瞪大的双眼、哆嗦的身体、尖利的声音等非语言符号却在“协同造反”,暴露真相。当我们为迷路者指示路径时,我们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我们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现实中的非语言信息都是协同传播、同时送出的。
      (5)即时性
      语言信息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方才输出,非语言信息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起跑前,发令枪一响立即冲刺;看电影时,一出现人体的敏感部位,观者的瞳孔立即放大;一看到美味佳肴,饥者就忍不住要流口水。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立即作出反应,输出非语言符号,是精神正常的标志;而延时反应,则可能是不正常的。
      (6)真实性
      人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自由控制、掩饰,但是本能的、自动化的,由不随意肌控制的行为一时很难控制,因此,除非训练有素的演员,一般人很难以非语言信息骗人。如果一个人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不一致的话,人们总是依据非语言符号作出正确的判断。甚至连孩子也会从父母严厉批评之后的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中,将批评的份量降到适当程度。因为,非语言符号显得更加真实[14] [15]。


    3楼2013-04-10 18:46
    收起回复
      2025-05-12 23:46:37
      广告
      专业论文,大家喜欢,写一句话,留下你来过的痕迹,我持续更新


      4楼2013-04-10 18:48
      收起回复
        每天更新一点点,天天都有新气象


        5楼2013-04-10 18:52
        回复
          前面是一些官方信息,越往后越精彩


          6楼2013-04-10 18:54
          收起回复
            ( ^_^ )不错嘛


            IP属地:广东7楼2013-04-10 19:27
            收起回复

              非言语信息的作用
              (1)补充功能
                声调、面部表情、手势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增加、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咨询师在鼓励当事人果断行动时,将一只手有力地斩下去。对当事人的话有疑问时,注视着对方。
                (2)替代功能
                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了言语交流,这时就使用替代法。比如,当咨询师对当人的理解表示赞同时,带着微笑点头。
                (3)强调功能
                讲话中的某些词或话故意提高音量或者拖长,也是为了强调和突现其特别之处。如咨询师询问当事人:“你说你从来没有发现你的室友为你着想过?”加强“从来没有”的音调,对当事人的绝对化思维提出质疑,引导他去思考。
                (4)否定功能
                有时非语言信息会否定语言信息所传播的信息含义。也就是说二者传递的信息是不一致的,当它们发生矛盾时,人们倾向于相信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而不相信语言符号。如,语调、表情和语言本身不一致时:咨询师笑着对当事人说:“照这样看,你真是吃大亏了。”
                (5)重复功能
                以非语言信息重述语言信息的内容,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例如:在当事人交上自己的家庭作业时,咨询师一边语言肯定的同时一边点头或伸出大拇指。
                (6)反馈功能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通过身体的反馈可以增强情绪情感的体验。如莱尔德的研究(1974)发现假装微笑比皱眉更觉得材料有趣。另外身体姿势、声音等都可影响情绪情感。例如:为了调节情绪,咨询师可以教当事人在生活中有意的抬头挺胸、大声说话等[3]。
              此外,萨姆瓦(L•A•Samovar,1988)等人还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 ,列举了非语言符号具有“最初的印象、相关的信息、引起感情的因素、自我表现和对别人的控制”等五种作用。


              8楼2013-04-10 19:37
              收起回复


                IP属地:重庆9楼2013-04-10 19:59
                收起回复
                  2025-05-12 23:40:37
                  广告
                  哎哟不错。楼楼,我顶你个肺啊。~~~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4-11 09:43
                  收起回复

                    非言语信息的理论基础 让你明白非言语信息(或科学的读心术)为什么有效
                    2.1生理心理学的观点
                    该理论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可以通过外在的非言语行为可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在情绪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中,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特别是在脑的整合作用下,伴随着心理体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也发生一些列变化,我们称之为情绪生理反应。情绪生理反应按生理系统来划分,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功能的变化和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内脏功能变化三个方面。
                    心理变化特别是情绪变化常伴随有躯体运动的变化,如动物愤怒时有挣扎和张牙舞爪的动作;人在悲伤时捶胸顿足,高兴时捧腹大笑。人类面部的表情肌特别发达,不同的情绪状态往往伴随着不同表情活动。如眼睛主要传达忧伤,从口部最容易看出快乐与厌恶,前额能提供惊奇的信息,眼睛、前额和嘴对判断愤怒很重要。这些表情虽然可以进行伪装,但是面部肌肉大部分是不随意肌,很难随意控制[6]。如伪装的表情很难对称、该情绪所涉及的肌肉很难协调工作等,这为我们把握当事人的思想、情感、态度提供了可行性。
                    情绪反应常伴随着内分泌系统功能和相应脑区的变化,变现为某些激素分泌量的增加,且分泌量的程度与情绪的强度有关,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加压素等分泌量均高于正常水平,而激素的变化和相应生理变化主要是由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的。如紧张、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人心跳加快、耗氧量增加、身上冒汗,产生呼吸急促、嘴唇干燥、尿频等现象。另外,下丘脑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出汗、瞳孔散大、手脚掌和额头鼻尖出汗、肌肉紧张、皮肤变红,这些现象都很难由人的主观意志控制,也正因此,这些信息比语言更能真实反映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正确而有效地使用非言语信息,能为心理咨询师进行对质、判断、澄清当事人的语言信息提供有力的证据[5][6]。


                    11楼2013-04-11 10:39
                    回复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非言语信息可以被我们所理解。20世纪30年代,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提出的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即语言对思维具有决定关系,一个人离开了语言就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活动。但近年来的一些现象和研究已经开始向这种假设提出质疑。
                      法国法兰西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员在《亚马逊河土著人对几何概念的核心理解》(2006)一文中指出,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蒙杜鲁库土著人,他们的语言中表达数字的词汇很少,只有1到4,而且这些数字对他们来说只是简单的概念,即不具备口头的计数功能,又不具备将其作为符号刻度计数的功用。而且蒙杜鲁库土著人的语言构成中也没有点、线、面、平行、长方形、对称等几何学的基本概念,但他们却具备几何学的基本知识,且对几何知识的运用也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一新发现向人们证明:语言并非决定思维。
                      在聋哑儿童和盲童之间的对比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先天的聋哑人不能使用语言来思考,但他们的思维却很发达,与正常儿童智力差不多。而盲童就比正常儿童的智力要落后4年。聋哑儿童的思维是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具体形象和感性思维的积累升华为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而非言语信息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形象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心理咨询中,要善于运用非言语信息去影响当事人。近年来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也表明了人类可以在脱离语言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并且这种学习广泛存在于各种情形下。当事人可以在咨询过程中下意识地获得心理咨询师的非言语信息,并作出及时或延时的反应。例如我们要表现对他们的真诚,可以在说话时将手心摊开,倾听时把身体前斜,当事人在不需语言告知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感受到咨询师的真诚,这就是非言语思维的作用。同样咨询师的行为作为榜样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事人的思维和实际行动,这也是非言语思维作用的表现。因此,我们相信非言语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独立地作为沟通的手段[8][9]。


                      12楼2013-04-11 10:40
                      回复
                        辛苦~~~感谢亲的付出


                        IP属地:云南13楼2013-04-11 12:42
                        收起回复


                          14楼2013-04-11 16:42
                          回复
                            辛苦了,楼主。 ——wuhalimas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4-11 18:20
                            回复
                              2025-05-12 23:34:37
                              广告
                              楼主,您有很辛苦i了。。——来自黄梅戏的故乡天语手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4-11 1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