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的创作思维活动是多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它涉及方方面面知识,贯穿创作的全过程。这是我对玉雕创作思维的些许体会,望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块如同顽石一般的璞玉,通过玉雕师精心的雕琢,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来,从而引人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玉雕艺术的魅力。然而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创作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它除了需要遇到一块可塑性很强的原石之外,更重要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这必须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功力。
作为雕刻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且贯穿创作的全过程。玉雕创作的思维活动依据其特性和功能大致可分为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功能在创作中有时有所侧重,有时先后有序,有时同步而行,有时相互交错,均依据不同的创作境遇和创作情思而定。
其一为直觉思维。艺术的直觉是以客观存在的直观形象为起点,触动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触角。在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鲜明、奇异、生动的特点像闪电一样,给作者的神经和心灵以强烈的震动,使之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一块块璞玉原石,是玉龙喀什河孕育的精灵,这些和田玉的母亲河中的玉料来自昆仑山脉,经风吹雨打,日月锤炼,终聚天地之精华,集山川之灵气。这些玉料如落入农妇村姑,牧民村夫之手,往往如瓦砾般抛之。但一经玉雕师之手却可能成为不朽之作。
玉雕艺术品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炉,化腐朽为神奇,既有具体的大胆夸张,又有抽象的写意神韵。艺术家在挑选要加工的玉料时,不是每块都可以应用,也不是每块都可以马上确定能加工什么。而更多的玉雕要通过作者苦思冥想,得出一种或几种方案,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加工,有时在加工过程中又要改变初衷或暂停后再思考。然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你偶然看到一块玉料,就像触电似的,给你以心灵的颤动,使您的心眼刹时被一种具体的意景所占领,玉料的一切伪装似乎立即被剥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正像小说家福楼拜说:“艺术直觉,的确类似将醒将睡时的幻觉――由于它刹那性的特征――它经过你的眼前――你这时就该贪婪地扑过去。”艺术直觉在玉雕创作思维活动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当艺术家在刹那间抓取事物那闪光的形象时,他已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创作经验、形象积淀、直观感觉、灵感顿悟等诸要素在极短的时间内溶于一炉了。
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刹时中霸占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察它、领导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暂忘去,这种经验就是艺术直觉。”
在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玉料在你第一眼望去,就迅速输送至你的脑际,产生某种具象,你对它即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或久别重逢的亲切感,立即在你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创作欲望,那这种创作就一定能成功,并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异效果。
其二为想象思维。在玉雕艺术创作中,需要翱翔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能。想象思维为主包括联想和创造性想象。联想的一般形态为由彼种创作形式受到启发,而产生联想并采纳和发挥。这种现象在玉雕创作中是经常遇到的。玉料形态相近,可以创作与别人近似的作品,比如某艺术家的一件优秀作品,在其创作之后,他自己或别人可能均会受此项创作成功的启发,继而创作了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像这件作品,而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甚至制出更好的作品来。现在玉雕艺术创作中某些类似的作品,都带有联想创作的性质。但这种创作算是想象思维中的一种,它含有作者自己思维的过程,有别于单纯的模仿。
另一类想象思维为创造性想象,创作者的想象力像脱缰的野马,神游万仞,超然物外,他的思绪不受任何限制,在众多的玉料中搜索、追寻、捕捉。每块玉料或某块玉料的裂,沁,皮色在他眼前浮来、晃去,就像儿时仰首观赏夕阳西下时那五彩缤纷、刹间多变的风云,一会儿像飞龙翻滚,一会儿似灵猴嬉闹,一会儿如窈窕淑女,一会儿若关羽夜读。那种变幻给了你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你随意捕捉,尽情遐想。在创作的想象过程中,各种形象可以自觉、自由地加以调整,当发现某种想象结果不够恰当时,完全可以通过再想象加以改变,最后确定一个最佳创作方案。在想象思维的过程中,也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苦思冥想不得其门,找不到线索和道路,只好作罢,放在那儿,时而观察。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它突然来了,好像黑夜突然见到光明,一个形象立刻呈现眼前,一种方案也即刻形成,真叫你惊喜万分,这是想象思维过程中的灵感突发。美学家朱光潜说:“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的现象讲怪不怪,这就是创作者由于长期的生活积累,各种具象已超越想象早已在他心中凝聚,在某种特定时候爆发出来。
记得在若干年前,我曾经遇到过一块黄沁的原料,原料表面下部判断有黑脏沁入内部,但玉料又非常的细腻,总觉得是块好材料,所以买下,可是打开后,果然在下端黑脏已经完全沁入,仿佛如猕猴桃一般,犹如废料。思来想去,既想雕这,又想雕那,又觉这些设想均不够完善,无法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故不敢随意雕刻,一直放在身边半年之久。在我创作其他作品时,时时瞄它,并加以思索。突然有一天,我发觉这块玉料似乎在我眼前动了起来,总感有生命存在。我心中一震,真是灵感突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利用里面的黑沁巧雕了一个毛笔的笔头和铜钱,雕刻了一个神算子,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连自己都沉醉不已。
在玉雕创作思维过程中,想象思维与直觉思维各司其职,互相补充,而灵感则渗透其中,艺术直觉的结果也常常是触发灵感的契机,艺术想象过程也会猛然涌出灵感。
其三为定向思维。在玉雕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有时已经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创作者在学习和翻阅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时,受其中的画面、布局、动态、表情所感染,产生了移植玉雕的强烈欲望,为此就会锲而不舍地寻找适合塑造自己心中所追求的艺术形象所需要的玉料。在观察玉料和进行创作思维时,目标只有一个,十分明确,这就是创作的定向思维。
有一种定向思维往往会有一种既定的创作方案存于心中,甚至连创作的对象动态,玉料的基本形态等都似乎考虑好了,只等着适合的玉料出现。我曾设想雕刻一件《西施浣纱》作品,脑子里构思的形态很美好,然而几年了,却找不到那种理想的材料,这一直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结。
另一种定向思维却灵活得多,它只是在创作目标上有所偏重,而创作的设想却有待找到玉料后再进一步构思。
有的创作者优势于动物的雕刻,在挑选材料时,为主选择适应制作动物的玉料。有的创作者偏重于人物,在挑选材料时,就注意寻找适合人物雕刻的玉料,以此类推,这是在选料方面的定向思维。
其四为情感思维。丰富的情感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创作者有着强烈的情感,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富有活力。无论是直觉、想象、定向、冷却等各层次的思维,它们都与情感思维交织在一起。雕刻艺术创作活动自始自终荡漾着激情,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艺术的享受和创作者的自我陶醉,而不要有任务感、压抑感,不能有任何压力。创作一件得意之作,除了觅得一块好料之外,还应有舒畅的心情和充满激情的构思过程,并将自己对作品题材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力求使自己的情感通过作品布局、动态、形象、线条、取巧等作为中介物,将它传导给观者,让观者能体验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如果单纯地拥有一块好料,而设有创作激情,或者近期遇到烦心之事,心情不佳,从而草草入刀,如何能创出精品佳作来呢?
情感思维是可以深化艺术的直觉,触动灵感的闪现,拨动想象的翅膀,并赋予对象以生命、性格和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五为冷却思维。所谓冷却思维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活动。玉雕创作和其他雕刻艺术品创作一样,需要理智的选择,冷静的分析,准确的判断,反复的思维,还应该留有回旋的余地。
玉雕创作的整体思维过程,就其特性和功能而言,包括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互相交错,相互促进,而冷却思维是创作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创作活动应该充满激情,但必须防止冲动。在创作时对玉料应该取舍,留下必要的部分,去除脏裂。在取舍时既要大胆,又要冷静。有的人创作玉雕作品,根本不去考虑他创作的这件作品与玉料外形动态关系,内在情感沟通,而是追求快捷和数量,在一块玉料上随意雕个东西,草草完工,那就往往不伦不类。
而有些创作者取舍玉料或雕刻过程中也会一时冲动,过后又猛然后悔,觉得如果某一部分不去除或那几刀不雕琢那就更好,如此等等,这就是冷静思考不足的缘故。
不少玉雕师十分重视雕刻前的创作构思,把玉料翻过来倒过去,认真观察,不断思索,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不断释放出来,与玉料对照,以求融合。他们不怕浪费这段时光,甚至数月数年在所不惜,所谓“一相抵九工”,“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如此,一旦创作方案敲定,动刀雕刻就容易多了。
还有不少玉雕师不但重视雕刻前的创作思维,而且也十分注重雕刻后的冷却思维,不求一气呵成,而求精益求精,在雕刻过程中,时而将半成品推向远方,左右端详,或抽一支烟,喝一杯茶,再细细品味,经常会灵感再现或有所顿悟,有时还会改变初衷,成就更完美的结果。不少优秀的玉雕作品出现,其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

一块如同顽石一般的璞玉,通过玉雕师精心的雕琢,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来,从而引人无限的遐思,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玉雕艺术的魅力。然而一件优秀玉雕作品的创作成功,决不是一蹴而就。它除了需要遇到一块可塑性很强的原石之外,更重要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这必须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功力。
作为雕刻艺术创作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思维过程。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且贯穿创作的全过程。玉雕创作的思维活动依据其特性和功能大致可分为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的功能在创作中有时有所侧重,有时先后有序,有时同步而行,有时相互交错,均依据不同的创作境遇和创作情思而定。
其一为直觉思维。艺术的直觉是以客观存在的直观形象为起点,触动艺术家创作思维的触角。在生活中,某些事物的鲜明、奇异、生动的特点像闪电一样,给作者的神经和心灵以强烈的震动,使之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一块块璞玉原石,是玉龙喀什河孕育的精灵,这些和田玉的母亲河中的玉料来自昆仑山脉,经风吹雨打,日月锤炼,终聚天地之精华,集山川之灵气。这些玉料如落入农妇村姑,牧民村夫之手,往往如瓦砾般抛之。但一经玉雕师之手却可能成为不朽之作。
玉雕艺术品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炉,化腐朽为神奇,既有具体的大胆夸张,又有抽象的写意神韵。艺术家在挑选要加工的玉料时,不是每块都可以应用,也不是每块都可以马上确定能加工什么。而更多的玉雕要通过作者苦思冥想,得出一种或几种方案,然后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加工,有时在加工过程中又要改变初衷或暂停后再思考。然而也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你偶然看到一块玉料,就像触电似的,给你以心灵的颤动,使您的心眼刹时被一种具体的意景所占领,玉料的一切伪装似乎立即被剥去,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正像小说家福楼拜说:“艺术直觉,的确类似将醒将睡时的幻觉――由于它刹那性的特征――它经过你的眼前――你这时就该贪婪地扑过去。”艺术直觉在玉雕创作思维活动中占了很重要的作用。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直觉产生于贮存的印象。”当艺术家在刹那间抓取事物那闪光的形象时,他已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创作经验、形象积淀、直观感觉、灵感顿悟等诸要素在极短的时间内溶于一炉了。
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刹时中霸占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察它、领导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其他事物都暂忘去,这种经验就是艺术直觉。”
在玉雕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玉料在你第一眼望去,就迅速输送至你的脑际,产生某种具象,你对它即产生一种似曾相识或久别重逢的亲切感,立即在你的心灵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创作欲望,那这种创作就一定能成功,并起到事半功倍的奇异效果。
其二为想象思维。在玉雕艺术创作中,需要翱翔想象的翅膀,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机能。想象思维为主包括联想和创造性想象。联想的一般形态为由彼种创作形式受到启发,而产生联想并采纳和发挥。这种现象在玉雕创作中是经常遇到的。玉料形态相近,可以创作与别人近似的作品,比如某艺术家的一件优秀作品,在其创作之后,他自己或别人可能均会受此项创作成功的启发,继而创作了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都像这件作品,而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甚至制出更好的作品来。现在玉雕艺术创作中某些类似的作品,都带有联想创作的性质。但这种创作算是想象思维中的一种,它含有作者自己思维的过程,有别于单纯的模仿。
另一类想象思维为创造性想象,创作者的想象力像脱缰的野马,神游万仞,超然物外,他的思绪不受任何限制,在众多的玉料中搜索、追寻、捕捉。每块玉料或某块玉料的裂,沁,皮色在他眼前浮来、晃去,就像儿时仰首观赏夕阳西下时那五彩缤纷、刹间多变的风云,一会儿像飞龙翻滚,一会儿似灵猴嬉闹,一会儿如窈窕淑女,一会儿若关羽夜读。那种变幻给了你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你随意捕捉,尽情遐想。在创作的想象过程中,各种形象可以自觉、自由地加以调整,当发现某种想象结果不够恰当时,完全可以通过再想象加以改变,最后确定一个最佳创作方案。在想象思维的过程中,也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苦思冥想不得其门,找不到线索和道路,只好作罢,放在那儿,时而观察。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它突然来了,好像黑夜突然见到光明,一个形象立刻呈现眼前,一种方案也即刻形成,真叫你惊喜万分,这是想象思维过程中的灵感突发。美学家朱光潜说:“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的现象讲怪不怪,这就是创作者由于长期的生活积累,各种具象已超越想象早已在他心中凝聚,在某种特定时候爆发出来。
记得在若干年前,我曾经遇到过一块黄沁的原料,原料表面下部判断有黑脏沁入内部,但玉料又非常的细腻,总觉得是块好材料,所以买下,可是打开后,果然在下端黑脏已经完全沁入,仿佛如猕猴桃一般,犹如废料。思来想去,既想雕这,又想雕那,又觉这些设想均不够完善,无法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故不敢随意雕刻,一直放在身边半年之久。在我创作其他作品时,时时瞄它,并加以思索。突然有一天,我发觉这块玉料似乎在我眼前动了起来,总感有生命存在。我心中一震,真是灵感突现,可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利用里面的黑沁巧雕了一个毛笔的笔头和铜钱,雕刻了一个神算子,作品所展现的魅力,连自己都沉醉不已。
在玉雕创作思维过程中,想象思维与直觉思维各司其职,互相补充,而灵感则渗透其中,艺术直觉的结果也常常是触发灵感的契机,艺术想象过程也会猛然涌出灵感。
其三为定向思维。在玉雕艺术创作中,创作者有时已经为自己下一步的创作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创作者在学习和翻阅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时,受其中的画面、布局、动态、表情所感染,产生了移植玉雕的强烈欲望,为此就会锲而不舍地寻找适合塑造自己心中所追求的艺术形象所需要的玉料。在观察玉料和进行创作思维时,目标只有一个,十分明确,这就是创作的定向思维。
有一种定向思维往往会有一种既定的创作方案存于心中,甚至连创作的对象动态,玉料的基本形态等都似乎考虑好了,只等着适合的玉料出现。我曾设想雕刻一件《西施浣纱》作品,脑子里构思的形态很美好,然而几年了,却找不到那种理想的材料,这一直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结。
另一种定向思维却灵活得多,它只是在创作目标上有所偏重,而创作的设想却有待找到玉料后再进一步构思。
有的创作者优势于动物的雕刻,在挑选材料时,为主选择适应制作动物的玉料。有的创作者偏重于人物,在挑选材料时,就注意寻找适合人物雕刻的玉料,以此类推,这是在选料方面的定向思维。
其四为情感思维。丰富的情感在创作思维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只要创作者有着强烈的情感,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富有活力。无论是直觉、想象、定向、冷却等各层次的思维,它们都与情感思维交织在一起。雕刻艺术创作活动自始自终荡漾着激情,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艺术的享受和创作者的自我陶醉,而不要有任务感、压抑感,不能有任何压力。创作一件得意之作,除了觅得一块好料之外,还应有舒畅的心情和充满激情的构思过程,并将自己对作品题材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有血有肉有情有感,力求使自己的情感通过作品布局、动态、形象、线条、取巧等作为中介物,将它传导给观者,让观者能体验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如果单纯地拥有一块好料,而设有创作激情,或者近期遇到烦心之事,心情不佳,从而草草入刀,如何能创出精品佳作来呢?
情感思维是可以深化艺术的直觉,触动灵感的闪现,拨动想象的翅膀,并赋予对象以生命、性格和感情,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五为冷却思维。所谓冷却思维也就是在创作过程中理性思维的活动。玉雕创作和其他雕刻艺术品创作一样,需要理智的选择,冷静的分析,准确的判断,反复的思维,还应该留有回旋的余地。
玉雕创作的整体思维过程,就其特性和功能而言,包括直觉、想象、定向、情感、冷却等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互相交错,相互促进,而冷却思维是创作活动中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创作活动应该充满激情,但必须防止冲动。在创作时对玉料应该取舍,留下必要的部分,去除脏裂。在取舍时既要大胆,又要冷静。有的人创作玉雕作品,根本不去考虑他创作的这件作品与玉料外形动态关系,内在情感沟通,而是追求快捷和数量,在一块玉料上随意雕个东西,草草完工,那就往往不伦不类。
而有些创作者取舍玉料或雕刻过程中也会一时冲动,过后又猛然后悔,觉得如果某一部分不去除或那几刀不雕琢那就更好,如此等等,这就是冷静思考不足的缘故。
不少玉雕师十分重视雕刻前的创作构思,把玉料翻过来倒过去,认真观察,不断思索,把自己所积累的知识,不断释放出来,与玉料对照,以求融合。他们不怕浪费这段时光,甚至数月数年在所不惜,所谓“一相抵九工”,“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如此,一旦创作方案敲定,动刀雕刻就容易多了。
还有不少玉雕师不但重视雕刻前的创作思维,而且也十分注重雕刻后的冷却思维,不求一气呵成,而求精益求精,在雕刻过程中,时而将半成品推向远方,左右端详,或抽一支烟,喝一杯茶,再细细品味,经常会灵感再现或有所顿悟,有时还会改变初衷,成就更完美的结果。不少优秀的玉雕作品出现,其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