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圆融吧 关注:9贴子:118
  • 6回复贴,共1
儒释道三教交融是历史的趋势,然而真的武断的说三教是一样,还是有胡扯八道的嫌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说的很好,三教确有共通之处,然而花是花,藕是藕,叶是叶,还是有所不同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6-01 18:16回复
    儒家区别与佛道的地方,在于它重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佛道却多讲绝情去欲,比如《楞严经》中曾说“纯想即飞,纯情即堕”。佛道两家比较相似,然而也不一样。佛家侧重向自身与内心追求开悟,讲大千世界森罗万象皆是心中妙物;道家侧重于体会大道最终与道合真,认为道生万物道法自然。从唯心来看似乎佛家更为高妙,从唯物来看,道家更为实用与令人信服。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6-01 18:3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佛家常说“无常”,而荀子却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道家似乎没有明确的谈有常或无常,然而确认为万事万物是有一定规律的。到底是无常还是有常,只是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一样。同一个事物,比如一个家族由盛至衰,佛家看到的是世事无常,人生难测,道家看到的是福祸相依,物壮则老。


      IP属地:河南3楼2014-06-15 15:28
      回复
        佛家常说“清净”,道家常谈“清静”,侧重点不同,一个是干净,一个是安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而“清静”在道家经典多提到,《纯阳真人浑成集》中有诗两首,一首题名《清》:“一念不起,万缘何生。虚无浩浩,月白风清”;另一首题名《静》:“外境不侵,内神自定。一点灵光,莹然自静。”“净”侧重心理上远离一切恶行烦恼的状态。“静”侧重于返朴归元,万事万物都在动,如果“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无论是由静入净,还是由净入静,都是值得思考的。《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IP属地:河南4楼2014-06-15 16:55
        回复
          三家的同与不同,细细领悟大有玄机,但前提是有一颗公平公正,没有成见的心,时时提防先入为主带了感情色彩,还要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正面反面侧面唯物唯心等等都换位思考。方能破除我执,获得真知灼见。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6-17 00:27
          回复
            南怀瑾曾提出“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的人生态度,还曾比喻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杂货店,道家是药店。这些都值得参悟,同时也是善巧方便之说吧,到一定程度,或者便分不清彼此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8-11 11:03
            回复
              三教合一、三教论衡百度有百科,我更喜欢用三教圆融一词。儒释道的观点有同也有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慈悲仁爱,度己度人,这是首要前提,任何污蔑之词都不能抹杀。而其不同之处各有各的特色,儒家自有它的浩然正气,佛家自有它的精妙深邃,道家也自有它的朴素包容。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儒家入世、释家出世、道家游世;儒家重有、释家说无、道家常论有无;儒家典籍说的是世事人情、明明白白;佛家典籍说的是一切究竟,博大精深,面面俱到;道家典籍简易平实,深入人心,一本道德传天下。儒家就是仁义礼智信,主张积极有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然是入世经济之道;佛家讲的是看破看透,破除迷障执着,智慧圆满,觉悟成佛,常常被人指为离世修行之道;道家是自然无为,功成身退, 阴阳顺逆, 道破万物规律, 时入世时出世,被称为游世逍遥之道。如此,若是世人非要分个高低,实在愚钝。值得说明的是,这是一般人的印象,如果深究起来都会推翻,比如佛家,其实是离有无的,而且是世间法,要求度己度人,反对只顾自己的“自了汉”。


              IP属地:河南7楼2014-10-10 17: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