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6年波斯萨珊皇帝以宗教问题为借口,实则是与拜占庭帝国在亚美尼亚领土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这导致了战争。在公元528年的战斗中,波斯人大获全胜,摧毁了拜占庭边境上的要塞。接着,辖之前胜利之余威,萨珊军队共4万人在统帅波尔泽斯的指挥下直奔尼西比斯重镇达拉城而来,达拉城是军事性质的要塞,防守者正是贝利撒留,他手中有2.5万人,显然寡不敌众。因此波斯将领非常高傲,波尔泽斯则休书给贝利撒留,要他在达拉城中烧好洗澡水恭候大驾。
但贝利撒留依旧决定迎战波斯人,考虑到自己手中这批步兵素质不佳,而骑兵的实力是可以保证的,因此他挖了一道有创意的“几“字型沟渠,这样在波斯军队发动进攻的时候,必须要先接触两翼。如此,他将步兵放置在靠后的中央阵线壕沟后面,这道沟渠就可以保护他数量相对波斯较少的步兵,步兵还可以得到离这里很近的城墙上火力的支援。不仅如此,敌人攻击两翼时,壕沟后的步兵还可以提供远程火力给予协助。
拜占庭重骑兵则布置在两翼壕沟的延伸处,而每一翼后方,也就是“几”字形的两直角处,分别有一支马萨格泰游牧骑兵作为支援。贝利撒留还布置了一支赫鲁利骑兵(一支当时在黑海以北的大迁徙民族,有一部分加入拜占庭军队,一般穿着皮甲携带圆盾提供轻骑兵,但这不包括加入拜占庭将领私兵的赫鲁利骑兵,他们的装备可能要好得多,并能提供重骑兵服役)埋伏在左翼高地。而在贝利撒留所处的中心位置后面,他战斗力最强的私兵重骑兵bucellari就布置在这里作为总预备队。

贝利撒留麾下的铁甲重骑兵在冲锋
第一天的战斗不是全面规模的,而且波斯方面的勇士前来挑战,进行一对一的单挑,结果拜占庭军阵中角斗士学院教练安德里亚斯前去迎战,杀死了萨珊方面的勇士,接着他再次杀死了波斯的第二名前来挑战的勇士,波斯军队没有占到便宜于晚上撤退了。
第二天贝利撒留向波斯统帅写了一封表达和平愿望的信,但这个时候波斯得到了10000名援军,已经两倍数量于拜占庭军,因此波尔泽斯自然完全无视,在第二天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
战斗首先由双方的弓箭手打响,在箭雨对射中,双方都遭到了轻微的伤亡,波斯人的箭雨更快,但是拜占庭军队的弓箭射程更远,且穿甲杀伤力更大,而且风向对罗马人有利,因此波斯人伤亡要更大些。波斯统帅看对射不利,又注意拜占庭军队的重骑兵布置在两翼,而内部的几字型壕沟像是一个陷阱,就派出骑兵与步兵的混合编队,先穿越壕沟,依仗人多势众对拜占庭左翼的重骑兵发起攻击,波斯军中有大量的卡迪斯尼(来自当时伊朗东部的一个部族)佣兵,依靠人数众多,击退了左翼的拜占庭重骑兵。
在他们与左翼的拜占庭重骑兵交战的同时,拜占庭军中赫鲁利轻骑兵与布置在左翼作为预备队的马萨格泰游牧骑兵立即迅速迂回,马萨革泰骑兵从侧翼冲击波斯人,而300名赫鲁利骑兵从高地上冲下来,迂回到波斯军右翼后方发起冲击。波斯军右翼在三面打击下,被杀死了3000人之后被迫撤退。
在拜占庭左翼正在交战的相持阶段,波尔泽斯决定偷偷调动自己的王牌,波斯重骑兵的精锐“不朽者“骑兵卫队,这些连人带马身披厚重铠甲的具装骑兵在波尔泽斯的亲率下向拜占庭军队的右翼发动冲击,防守右翼壕沟的拜占庭重骑兵被势不可挡的波斯铁甲重骑兵击退,接着参加防御的步兵也被击退。“不朽者”一直追赶拜占庭骑兵到达了拜占庭整个军阵的后方,到达拉城城下。如果贝利撒留手中没有足够强大的预备队,那么精英波斯铁甲重骑兵就将从背后给拜占庭军阵线以致命一击。
但这个时候,波斯铁甲重骑兵也和自己的本队分开了,壕沟内的拜占庭步兵仗着右侧纵向的壕沟保护,发射箭矢与标枪干扰波斯重骑兵的追击,“不朽者”也确实受到了干扰,发生了一定的混乱。而贝利撒留估计到波斯人会转向右翼发动主攻,其实他在左翼占据上风之后就连忙让左翼马萨革泰人骑兵不参与追击,高速转向右翼支援。
在这关键的时刻,左翼赶来的马萨革泰人与右翼的一起,赶到了波斯重骑兵的侧面,同时贝利撒留也决定动用自己的底牌,出动中央阵线之后最忠诚与精锐的私兵重枪骑兵。私兵重骑兵与马萨革泰骑兵立即从左侧对波斯“不朽军”重骑兵发动了猛烈的突击。在凶猛的突击中,他们将波斯重骑兵的队形截成两段。而之前被波斯“不朽军”击退的右翼拜占庭重骑兵并没有溃退,而是保持着良好的纪律性,这个时候又转身返回,与马萨革泰人、私兵重骑兵一起包围并攻击波斯重骑兵。

波斯萨珊皇家铁甲重骑兵
激烈的骑兵对决时,马萨格泰人将领苏尼卡斯先砍倒了波斯军的掌旗手,又杀死了波斯人的主将波尔泽斯,这造成了波斯军溃败。取得右翼胜利的拜占庭重骑兵转而趁势攻击了萨珊主战线的侧翼,造成了波斯步兵的败退,波斯军在这个方向又有5000人倒在战场上。拜占庭骑兵随即转入追击。但贝利撒留知道对方主力尚在,因此在做了几英里追击后,命令骑兵返回,以免反过来落入萨珊军的埋伏,而现代历史学家估计拜占庭军的损失大约1000人左右。
这场以寡敌众的贝利撒留成名之战也在战史纪录上成为罗马人重甲骑兵崛起的标志,之前自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重甲骑兵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记录却鲜有在大规模会战中表现卓越的战绩。当然,这场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贝利撒留布阵得当,并比骄傲的波斯统帅波尔泽斯更加敏锐的抓住了重要的战机,再加上贝利撒留麾下的高素质私兵重枪骑兵以及马萨革泰骑兵的优秀表现。
且罗马重骑兵的纪律与素质较公元4世纪有所大幅度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虽然装备系统没有太大变化,但现在的拜占庭重骑兵已经可以与世界上最强悍的铁甲重骑兵匹敌。就如同一些战史专家所述“波斯萨珊的的铁甲重骑兵在装甲上较罗马人更厚,但罗马重骑兵有更好的纪律与组织。”两翼的拜占庭重骑兵被击退后,并没有溃退或跑散,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阵型,一旦贝利撒留的私兵骑兵与马萨革泰骑兵发动攻击,他们也立刻转身发起反击。纪律性,罗马骑兵最重要的灵魂,在今后的岁月里,将成为罗马——拜占庭重骑兵的标志,并在与波斯萨珊之后的无数次对决再次不断完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