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骑兵选择多

匈奴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汉朝的最大隐患
说到汉朝在北部边境的仆从军,大部分人都会不自觉的想到,那些来自草原的劲敌匈奴人。的确,纵观汉朝的历史,使用时间最长且数量最多的外族骑兵就是匈奴。
汉朝和匈奴虽然是长达两个世纪的死敌,但并不意味两方毫无交流。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不少内附的匈奴人。汉朝维持还在其设置的八校尉中,专门安排了胡骑校尉与长水校尉。专门掌管麾下的匈奴骑兵,并且充当汉武帝的亲卫队角色。太子刘据受人诬陷因而决定造反时,汉武帝就第一时间想到了这支胡人亲卫队。

匈奴骑兵对于汉朝统治者来说 亦敌亦友
实际上,汉朝使用外族骑兵的历史远远早于匈奴成为北方大患的时代。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就利用自己基地靠近西北边陲的地利,招募过边境上的娄烦骑兵。这些娄烦是北方第一批真正过度到游牧民族的团体,称得上汉初羸弱骑兵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的轻装弓骑兵部队,不仅可以配合汉军的战车作战,也可以独立成军,执行侦查与骚扰任务。
匈奴崛起后,很多诸如娄烦在内的原北方势力,被逐步吞并。与之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大月氏、斯基泰、东胡等草原势力的身上。他们各自的作战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但血亲认同与小政治格局的保留,也为日后加入汉朝一边,保留了可能性。甚至匈奴人自己,都会有类似情况出现。

汉初就加入汉军的娄烦骑兵
东汉光武帝时期,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迁徙到河套地区,带来50000多人的骑兵兵源。公元49年,南匈奴北伐虏获大量人口,周边少数民族也借机揩油。原本与匈奴有联合的斯基泰系游牧集团--乌孙,便在对匈奴人落井下石的过程中,格外卖力。虽然因为地域关系,乌孙人的装备比不上西方的同族亲戚。但毕竟有斯基泰重骑兵传统,在关机时刻,胜于匈奴人更为轻装的部队。

曾经对匈奴大打出手的乌孙
另外一支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力量,是来自河西附近山区的羌族人。羌族人与部分移居当地的月氏人一起,为汉朝提供了善于山地作战的游记骑兵。
而在汉朝末期,来自东胡系的乌桓人,成为了汉朝边境上的重要力量。由于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部落联盟,这就决定了乌桓难以像匈奴、鲜卑形成一个游牧帝国。但乌桓人既善于骑射,有战斗力,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仆从军。在鲜卑人崛起的时代,正是这些东胡系骑兵,帮助汉朝阻挡了鲜卑人的南下。

正在替汉朝守卫城关的乌桓人
至于数量规模更小一些的属国骑兵。比如贝加尔湖流域的丁零人和西域三十六国的东伊朗系土著,也都在汉朝对匈奴的作战中,出过力气。甚至是西南方向上,云贵高原地区的土著骑兵,都是汉朝可以招募的仆从力量。

云南出土的滇国骑马武士铜雕
所以,汉朝可动用的属国仆从骑兵。无论是数量还是来源,都远比今人想象的要丰富。也正是同他们的交流,促进了汉朝骑兵的长足进步。从最初配合战车奔袭的轻骑兵,一直发展到了末期,终于有了装备甚好的具装重骑兵。

东汉末期的具装重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