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里,刻意把炮灰和精英对立描写。
炮灰被描写成外表疲沓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是关键时刻关键战役都是他们在送死在杀敌(且不说历史事实是否如此)。
精英呢?被描写成衣着光鲜,不可一世,关键时刻掉链子(虞啸卿),或者不是鲁莽得烧了粮食,就是信仰脆弱地维系在一个偶像身上,偶像破灭就自杀而死。
还有一贴,说什么“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赢得一片喝彩。
这显然满足了一些人的某种心理。
但是,这样的描写,这样的导向,实在不敢苟同。
有人说,精英的傲慢写在脸上,那又怎样?清华大学新生一入学就被冠以精英意识呢。有清华的么?我说的没错吧?人家经过自己努力,混得比平均值好,人家有资格高傲,得瑟。再说,精英意识第一课灌输的,就是为国为民为大。
比如何书光砍琴求战,张立宪毫不犹豫加入炮灰团,都是因为卫国牺牲的精英思想在支持。相比之下,那些始终算计自己是否会被利用,是否是炮灰,算计着怎么才能不上前线去送死,这样的所谓草根关怀,在民族存亡的时刻还是少来点好。
对孟烦了这个编导刻意刻画的人物,我多次表明态度,不欣赏。
我看到,很多人在此凄婉哀绝地对草根炮灰的命运表示同情理解,把矛头对准痛批国军FUBAI,无能,导致那些作为主角的人炮灰了,所以他们出离愤怒。。。
我于是在想,在那个民族存亡之际,我们是要多宣扬骄傲的精英意识,还是要拼命发扬光大所谓的草根的人文关怀?那种苟且偷生消极负面的念头,在那个年代应该被冠以“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来博取同情理解么?
ZF的FU败和诸多社HUI问题,不是军人逃避本分的理由。如果作为公民就能早点勇敢面对ZFFU败和社HUI问题,尽到自己的本分,不那么龟缩苟活的话,也不会在此刻被小鬼子逼到亡国灭种的地步,导致自己终于连自己都保不住。而作为军人,在民族存亡时刻,不管用什么借口去拒绝做炮灰,都是没有意义的。
龙文章是生活在悲剧里却不认同悲剧的人,所以是斗士。
张立宪何书光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悲剧里,所以至少心里还干净。
虞啸卿是对现实一知半解,但心存幻想或者说不愿意面对(由唐叔为他打理琐事),但至少他宁愿相信该做点什么,相信能改变。
可是编导刻意刻划的主角孟烦了,至少在这部戏绝大部分时间里,是生活在悲剧里,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尽量争取苟活。如果这样的形象能赢得那么多理解同情,不知道抗战怎么坚持得下去。
远征军在西南联大招募时,梅贻琦校长一子一女均报名参军,他们不知道ZFFU败么?不知道社会有问题么?他们还是去了,和将近2000个精英一起,义无反顾。这才是我们该真正弘扬的。此刻,我们需要盯着他们有可能的傲慢,有可能的优越感不松口么?
少年中国的作者梁启超之子梁思忠殉国。他死于淞沪会战。
这场仗打得毛病不少,从指挥,到军队作战力执行力,到细节,都打得不算好。梁思忠本来很善战,但却死于疾病用错了药,完全是非战斗减员,用现在眼光看,不值得,被炮灰了,被草菅人命了。
但他还是冲上去了,共赴国难,没有找理由逃避自己的责任。
梁家人也没有埋怨说国军指挥不力,愚蠢不堪,导致他儿子枉死。因为人家明白,那个时候,不是说这些废话的时候。
苏军被德军作战初期打得大败,部分得益于斯大林战前清洗部队,把很多中高级军官都干掉了,导致临战无人可用。但是苏军面对德军,抱怨了么?有时间抱怨么?大家都因此觉得可以不尽军人本分了么?
至于有人拿张立宪自杀说事,来证明精英的不堪一击,那么我反问,孟烦了说什么,大家就要信么?孟是张肚子里的蛔虫么?
张受了重伤,无法救治,很痛苦并失去战斗力,张摸了手枪,但最后还是选择刀,他不是想给队友节省一顿粮食,甚至是一颗子弹么?大家为什么不这样想呢?
为何偏要像孟那样去揣度张呢?孟的想法,无非是贬低张的信念不堪一击,再给虞加上更深的罪恶感罢了。
把精英描写的很脆弱,满足了谁的什么心理呢?把精英踩到土里,是我们这个民族该有的态度么?我们这个民族历来缺的就是精英,还要嫌他们多了么?
炮灰被描写成外表疲沓玩世不恭的样子,但是关键时刻关键战役都是他们在送死在杀敌(且不说历史事实是否如此)。
精英呢?被描写成衣着光鲜,不可一世,关键时刻掉链子(虞啸卿),或者不是鲁莽得烧了粮食,就是信仰脆弱地维系在一个偶像身上,偶像破灭就自杀而死。
还有一贴,说什么“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赢得一片喝彩。
这显然满足了一些人的某种心理。
但是,这样的描写,这样的导向,实在不敢苟同。
有人说,精英的傲慢写在脸上,那又怎样?清华大学新生一入学就被冠以精英意识呢。有清华的么?我说的没错吧?人家经过自己努力,混得比平均值好,人家有资格高傲,得瑟。再说,精英意识第一课灌输的,就是为国为民为大。
比如何书光砍琴求战,张立宪毫不犹豫加入炮灰团,都是因为卫国牺牲的精英思想在支持。相比之下,那些始终算计自己是否会被利用,是否是炮灰,算计着怎么才能不上前线去送死,这样的所谓草根关怀,在民族存亡的时刻还是少来点好。
对孟烦了这个编导刻意刻画的人物,我多次表明态度,不欣赏。
我看到,很多人在此凄婉哀绝地对草根炮灰的命运表示同情理解,把矛头对准痛批国军FUBAI,无能,导致那些作为主角的人炮灰了,所以他们出离愤怒。。。
我于是在想,在那个民族存亡之际,我们是要多宣扬骄傲的精英意识,还是要拼命发扬光大所谓的草根的人文关怀?那种苟且偷生消极负面的念头,在那个年代应该被冠以“人文关怀”和“人性光辉”来博取同情理解么?
ZF的FU败和诸多社HUI问题,不是军人逃避本分的理由。如果作为公民就能早点勇敢面对ZFFU败和社HUI问题,尽到自己的本分,不那么龟缩苟活的话,也不会在此刻被小鬼子逼到亡国灭种的地步,导致自己终于连自己都保不住。而作为军人,在民族存亡时刻,不管用什么借口去拒绝做炮灰,都是没有意义的。
龙文章是生活在悲剧里却不认同悲剧的人,所以是斗士。
张立宪何书光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悲剧里,所以至少心里还干净。
虞啸卿是对现实一知半解,但心存幻想或者说不愿意面对(由唐叔为他打理琐事),但至少他宁愿相信该做点什么,相信能改变。
可是编导刻意刻划的主角孟烦了,至少在这部戏绝大部分时间里,是生活在悲剧里,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尽量争取苟活。如果这样的形象能赢得那么多理解同情,不知道抗战怎么坚持得下去。
远征军在西南联大招募时,梅贻琦校长一子一女均报名参军,他们不知道ZFFU败么?不知道社会有问题么?他们还是去了,和将近2000个精英一起,义无反顾。这才是我们该真正弘扬的。此刻,我们需要盯着他们有可能的傲慢,有可能的优越感不松口么?
少年中国的作者梁启超之子梁思忠殉国。他死于淞沪会战。
这场仗打得毛病不少,从指挥,到军队作战力执行力,到细节,都打得不算好。梁思忠本来很善战,但却死于疾病用错了药,完全是非战斗减员,用现在眼光看,不值得,被炮灰了,被草菅人命了。
但他还是冲上去了,共赴国难,没有找理由逃避自己的责任。
梁家人也没有埋怨说国军指挥不力,愚蠢不堪,导致他儿子枉死。因为人家明白,那个时候,不是说这些废话的时候。
苏军被德军作战初期打得大败,部分得益于斯大林战前清洗部队,把很多中高级军官都干掉了,导致临战无人可用。但是苏军面对德军,抱怨了么?有时间抱怨么?大家都因此觉得可以不尽军人本分了么?
至于有人拿张立宪自杀说事,来证明精英的不堪一击,那么我反问,孟烦了说什么,大家就要信么?孟是张肚子里的蛔虫么?
张受了重伤,无法救治,很痛苦并失去战斗力,张摸了手枪,但最后还是选择刀,他不是想给队友节省一顿粮食,甚至是一颗子弹么?大家为什么不这样想呢?
为何偏要像孟那样去揣度张呢?孟的想法,无非是贬低张的信念不堪一击,再给虞加上更深的罪恶感罢了。
把精英描写的很脆弱,满足了谁的什么心理呢?把精英踩到土里,是我们这个民族该有的态度么?我们这个民族历来缺的就是精英,还要嫌他们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