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肝属木,脾属土,正常相
克即相胜的顺序是木胜土或木克土。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说:“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必先实其脾气”。从临床上看,肝病必然损及脾肾,出现肋胀脘闷,恶心呕吐或腹胀便
溏等症。迁延性及活动性慢性肝炎尤多见肝脾或肝胃不和之证。
在肝脾同病中,由肝病及脾的,是病本在肝,波及于牌,临床上称作“肝气犯胃”或“肝
乘脾土”。如果肝先受病,肝气不足,硫泄不及,造成脾胃升降失常的,称作“木郁土壅”
即“肝郁脾(胃)壅”,这是肝病在先、脾(胃)受损在后,治当以疏肝为主,补脾实脾为辅;
这是“见肝之病,必先实脾”的基本原因。但也有因脾胃本身有病在前,造成脾胃壅滞,影
响到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的,则称作“土壅木郁”即“脾(目)壅肝郎”,在治疗时,就应以调
整脾胃为主,疏肝理气为辅。张景岳说;“病之先受者为本,病之后变者为标。生于本者,
言受病之根源;生于标者,言目前之多变也”。临床上掌握这一原则,对鉴别肝或脾病孰主
孰从,谁先谁后是十分重要的。如肝病犯脾,却以治脾为主,则肝病不愈,脾病亦难恢复,
若脾壅木郁,却以治肝为主,则脾壅不除,木郁亦难疏通。
另外,肝藏血,脾统血,均与血液的生化藏统有关。肝司贮藏调节血量,脾主气血化生,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慢性肝炎思者由于肝脾不和,藏统失职,常可见到各种出血证如
鼻衄、齿衄、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等。因此在临床上,掌握肝脾之间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见肝之病,即先实脾,就有防止肝脾不和,肝脾同病所造成的一系列脏腑变化的作用。。这是别人个人观点,也有不赞同的。但是前面讲虚传。实不传,又受邪。真不懂。还请您指点一下,通俗易懂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