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型箱养中蜂的理论探讨
在卡西蜂友的带动下,论坛里掀起了使用微型箱的高潮,而且卡西蜂友的实验成果也对这种箱子的使用给予了较好的证明。昨晚,跟卡西蜂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微信交流,得知他准备用这种箱子作生产群试验,而且有一群已加到了7层。为此,本人想作一些分析探讨,请卡西蜂友及广大蜂友指正。
卡西蜂友的微型箱是16*16CM,层高10CM。只能4脾布巢,4脾巢宽=4*3.5=14CM,脾宽是16CM,巢体水平截面接近正方形,也就接近于球形巢体。从这个数据来看,我觉得用17.5*17.5比用16*16更好。用17.5*17.5可以5脾布巢,巢体形状更接近球体。
这种箱子用作蛋群养殖是很不错的。但随着群势的增大,再用这种箱子,即便是加多了层数,其局限性就出来了,养蛋群时所表现出的优势就不再了。
养蜂过程中,j是要求蜂脾相称的,达不到这个标准,养蜂就要出问题。根据蜂友们提供并认可的数据,以意标框
为参照,蜂脾相称的蜂量是3000只蜂。(以下说几脾蜂量时,都是指的这个)。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2-9脾蜂的群势时,所需要的脾总面积。当我们人为确定了脾的长度后,由脾总面积、布巢脾数可以计算出脾的高度,也就得出格子箱的层数。
当用16*16*10的格子箱时,脾长=16CM,布巢脾数是4张脾,对应于2-9脾蜂群势,所需要的格子箱层数见表一。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群势到达4脾时,层高已需要5层了。当群势到达5-7脾时,这种群势已是生产群的群势,而需要的层高已达9层。如果群势再大,则箱体更高。
当箱体层高增得太高后,应该有这么些问题:
1、箱体的稳定性不好。当然,如果这种高度是必要的,我们也可通过其它手段来增加箱体的稳定性的。
2、群势增大后,仔脾面积随着增大,由于脾很高,脾下方的仔距蜜粉的距离远,会影响蜂群对仔的哺育。
3、由于箱体小,散热通风不好,势必容易出现伤热、巢内空气含氧量不够。
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存在,有待卡西蜂友的验证。
由于,已不再是用这种箱体养蛋群,我们不妨看看另一种箱体数据。比如,用25*25,层高仍为10CM的箱子如何呢?请看下表数据。

因为是7脾布巢,7脾巢宽=7*3.5=24.5,脾宽是25CM,即巢体水平截面为正方形,2层巢即为球体巢结构。2层巢时,蜂量为4脾。再往下造脾时,则群势进入生产群势区间。在生产群势时,层高为3层。因蜜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可以等到4层箱时,再取蜜。此时,最上层蜜只占整个脾高的四分之一。这个尺寸,既能实现仔蜜分离,也不至于让下方的仔距蜜粉区太远。由于箱体加大,箱上部口子变大,通气性能要比箱体小好很多。所以,养生产群,还是箱子大点好。
在和卡西蜂友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重视,即一脾蜂3000这个数据不见得适合于中蜂。中蜂的堆集密度要比意蜂厚,如果中蜂的“蜂脾相称”数据不止3000,那么,上述计算数据需要重新来。本人目前无法测定这个数据,如果卡西蜂友方便,可以测一下中蜂的“蜂脾相称”数据。
对于这个数据 的测定,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供参考:
取一塑料瓶,比如装5L菜油的瓶子,取其瓶底约8CM部分,在瓶底钻些小眼供通气用,瓶侧开一直径约7、8MM的通蜂孔。从活框箱中提出一脾,选蜂的堆集符合“蜂脾相称”的脾面,用上述瓶底盖上选定区域。驱散脾上的其它蜂,以免干扰计数。最后统计从瓶侧通蜂孔出来的数量,用这个数量除以瓶的截面积,即得到单位面积的蜂量,再乘以框的面积,即可得出中蜂的“蜂脾相称”数据了。用这个数据去设计适合中蜂的框箱尺寸,就是适合中蜂的。
再回到微型箱的问题上来。用微型箱饲养蛋群,作为玩是可以的,用于观察、研究也是可以的。如果从生产的角度,就不应该有蛋群饲养的作法。但凡有蛋群,应立即并群。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效率问题。
蜂群群势最小时,应该是春秋起繁时,起繁的最佳蜂量应该是3脾。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哺育力,最好是4脾蜂压成3脾。哺育力体现在蜂群的保温、对仔的饲喂上。
足够的哺育力才能保证王持续产仔。一只日产1000仔的王,20天要产2万仔。一张脾的房眼有7300(换成其它框 ,虽数据有所变化,但道理是一样的),产仔6000,3张脾则可得1.8万仔。只有哺育力足够,才能保证这1.8万仔得到很好的哺育。从而保证,20天后有1.8万新蜂出房。
对于蛋群来说,其蜂量很小,其哺育力就很小,王的产仔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比如,蛋群的群势只能保证1000仔的哺育,那么,王产一天仔就休息了。
同样是20天,蛋群只得到1千新蜂,而哺育力充足的群却可以得到1.8万新蜂。所以,起繁时,群势至少要3脾。所以,蛋群只适宜玩或作研究用。
在卡西蜂友的带动下,论坛里掀起了使用微型箱的高潮,而且卡西蜂友的实验成果也对这种箱子的使用给予了较好的证明。昨晚,跟卡西蜂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微信交流,得知他准备用这种箱子作生产群试验,而且有一群已加到了7层。为此,本人想作一些分析探讨,请卡西蜂友及广大蜂友指正。
卡西蜂友的微型箱是16*16CM,层高10CM。只能4脾布巢,4脾巢宽=4*3.5=14CM,脾宽是16CM,巢体水平截面接近正方形,也就接近于球形巢体。从这个数据来看,我觉得用17.5*17.5比用16*16更好。用17.5*17.5可以5脾布巢,巢体形状更接近球体。
这种箱子用作蛋群养殖是很不错的。但随着群势的增大,再用这种箱子,即便是加多了层数,其局限性就出来了,养蛋群时所表现出的优势就不再了。
养蜂过程中,j是要求蜂脾相称的,达不到这个标准,养蜂就要出问题。根据蜂友们提供并认可的数据,以意标框
为参照,蜂脾相称的蜂量是3000只蜂。(以下说几脾蜂量时,都是指的这个)。根据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2-9脾蜂的群势时,所需要的脾总面积。当我们人为确定了脾的长度后,由脾总面积、布巢脾数可以计算出脾的高度,也就得出格子箱的层数。
当用16*16*10的格子箱时,脾长=16CM,布巢脾数是4张脾,对应于2-9脾蜂群势,所需要的格子箱层数见表一。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当群势到达4脾时,层高已需要5层了。当群势到达5-7脾时,这种群势已是生产群的群势,而需要的层高已达9层。如果群势再大,则箱体更高。
当箱体层高增得太高后,应该有这么些问题:
1、箱体的稳定性不好。当然,如果这种高度是必要的,我们也可通过其它手段来增加箱体的稳定性的。
2、群势增大后,仔脾面积随着增大,由于脾很高,脾下方的仔距蜜粉的距离远,会影响蜂群对仔的哺育。
3、由于箱体小,散热通风不好,势必容易出现伤热、巢内空气含氧量不够。
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存在,有待卡西蜂友的验证。
由于,已不再是用这种箱体养蛋群,我们不妨看看另一种箱体数据。比如,用25*25,层高仍为10CM的箱子如何呢?请看下表数据。

因为是7脾布巢,7脾巢宽=7*3.5=24.5,脾宽是25CM,即巢体水平截面为正方形,2层巢即为球体巢结构。2层巢时,蜂量为4脾。再往下造脾时,则群势进入生产群势区间。在生产群势时,层高为3层。因蜜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我们可以等到4层箱时,再取蜜。此时,最上层蜜只占整个脾高的四分之一。这个尺寸,既能实现仔蜜分离,也不至于让下方的仔距蜜粉区太远。由于箱体加大,箱上部口子变大,通气性能要比箱体小好很多。所以,养生产群,还是箱子大点好。
在和卡西蜂友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重视,即一脾蜂3000这个数据不见得适合于中蜂。中蜂的堆集密度要比意蜂厚,如果中蜂的“蜂脾相称”数据不止3000,那么,上述计算数据需要重新来。本人目前无法测定这个数据,如果卡西蜂友方便,可以测一下中蜂的“蜂脾相称”数据。
对于这个数据 的测定,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供参考:
取一塑料瓶,比如装5L菜油的瓶子,取其瓶底约8CM部分,在瓶底钻些小眼供通气用,瓶侧开一直径约7、8MM的通蜂孔。从活框箱中提出一脾,选蜂的堆集符合“蜂脾相称”的脾面,用上述瓶底盖上选定区域。驱散脾上的其它蜂,以免干扰计数。最后统计从瓶侧通蜂孔出来的数量,用这个数量除以瓶的截面积,即得到单位面积的蜂量,再乘以框的面积,即可得出中蜂的“蜂脾相称”数据了。用这个数据去设计适合中蜂的框箱尺寸,就是适合中蜂的。
再回到微型箱的问题上来。用微型箱饲养蛋群,作为玩是可以的,用于观察、研究也是可以的。如果从生产的角度,就不应该有蛋群饲养的作法。但凡有蛋群,应立即并群。为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效率问题。
蜂群群势最小时,应该是春秋起繁时,起繁的最佳蜂量应该是3脾。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哺育力,最好是4脾蜂压成3脾。哺育力体现在蜂群的保温、对仔的饲喂上。
足够的哺育力才能保证王持续产仔。一只日产1000仔的王,20天要产2万仔。一张脾的房眼有7300(换成其它框 ,虽数据有所变化,但道理是一样的),产仔6000,3张脾则可得1.8万仔。只有哺育力足够,才能保证这1.8万仔得到很好的哺育。从而保证,20天后有1.8万新蜂出房。
对于蛋群来说,其蜂量很小,其哺育力就很小,王的产仔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比如,蛋群的群势只能保证1000仔的哺育,那么,王产一天仔就休息了。
同样是20天,蛋群只得到1千新蜂,而哺育力充足的群却可以得到1.8万新蜂。所以,起繁时,群势至少要3脾。所以,蛋群只适宜玩或作研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