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最近看了这篇报道,很想看一看。
吴天明盯住《牛虻》
初见吴天明导演,是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个寒冷早晨。他穿着厚厚的黑色大棉袄,显得有些拙笨。结实的身板,黑红的脸膛,线条如斧凿刀削一般硬朗,表情严肃而又严厉。如果不是戴着一顶灰色的、镶着五角星的前苏联红军帽,间或闪现出满是智慧的眼神,你也许会把他认成一个普通的西北倔老汉。他一张口,声音洪亮如钟,底气十足,藏在内里的霸气就跃然而出。看着他挥动着有力的手势讲话,激情、豪气、豪迈、厚重、色厉内荏,这些词都会从你的脑子里突突地往外蹦。这时你就知道了,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虽然淳朴得甚至有些土气,但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是的,吴天明确实非同凡响。他导演过广受欢迎的电影《人生》、《老井》、《变脸》,在国内国际拿过许多的大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三年后回国。去年,导演了一部颇受关注的电视剧《首席执行官》。
1 关于动机
为什么接拍《牛虻》?
记者:听说最初《牛虻》前期筹备时另有导演,您是后来才介入的。为什么你对这部戏如此感兴趣?
吴天明:拍电视剧《牛虻》是三年前我主动提出来的。那时跟万科影视公司的人还不熟。但深圳市委宣传部和他们共同拍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在当时引起了我的关注。从我作为导演的角度讲,我们这代中国人,包括比我更年轻的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基本上是看着苏联电影长大的。我走进电影之门,就是受了杜甫仁科导演的《海之歌》的影响。记得当时我还在上高中,这部电影连看了十四遍,里面的台词、旁白、动作提示,基本上都背过了。从那时起,我开始下决心当电影导演。可以说,前苏联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观、人生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牛虻》作为对中国人最有影响力的几本外国小说之一,也曾深深激励过我。亚瑟曲折的身世和成长历程,他和琼玛之间纯洁又感伤的爱情;他和蒙泰里尼之间爱恨交织,极其绝望的父子之情,那所有的一切都强烈地打动过我的心。可以说,我是怀着一份非常特殊的感情走近《牛虻》的。
听说《牛虻》前期筹备时有过和另一位导演合作的想法。但我是在他们的“关系”结束之后,正式和《牛虻》剧组签约的。那一天是今年的1月22日。
我这样理解“牛虻”?
记者:你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您怎样理解“牛虻”这个人物?
吴天明:今年1月我正式加盟该剧。和万科签约后进入剧本修改,看了两部前苏联的同名电影和原小说,包括前面的两稿剧本,研究怎样改动。1月23日开始研究并清理人物关系,发疯似的研究投资方为什么要拍《牛虻》,拍什么样的《牛虻》?接着开始和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罗雪莹大量查阅历史背景资料。3月17日把剧本改完。3月19日飞乌克兰看景,后来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选定了利沃夫和雅尔塔等外景地。
“牛虻”是两个人。他的青年时期是亚瑟,历经生活和灵魂的折磨,在13年后变成了坚定的革命党人“牛虻”。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背叛了不同道的父亲,亲手埋葬了爱情。这是一个残酷的、绝望的又很壮丽的大悲剧。牛虻最后的从容赴死(被枪毙)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力量。现在的剧本在人物线上和情节线上都丰满了许多。对重要角色红衣主教蒙泰里尼的形象也有较大的改动,对他为自己的信仰牺牲了儿子表示出更多的同情。这是剧本更注重凸现人性的必然结果。
记者:吴天明版的《牛虻》要告诉观众什么?
吴天明盯住《牛虻》
初见吴天明导演,是在乌克兰首都基辅的一个寒冷早晨。他穿着厚厚的黑色大棉袄,显得有些拙笨。结实的身板,黑红的脸膛,线条如斧凿刀削一般硬朗,表情严肃而又严厉。如果不是戴着一顶灰色的、镶着五角星的前苏联红军帽,间或闪现出满是智慧的眼神,你也许会把他认成一个普通的西北倔老汉。他一张口,声音洪亮如钟,底气十足,藏在内里的霸气就跃然而出。看着他挥动着有力的手势讲话,激情、豪气、豪迈、厚重、色厉内荏,这些词都会从你的脑子里突突地往外蹦。这时你就知道了,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虽然淳朴得甚至有些土气,但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是的,吴天明确实非同凡响。他导演过广受欢迎的电影《人生》、《老井》、《变脸》,在国内国际拿过许多的大奖。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三年后回国。去年,导演了一部颇受关注的电视剧《首席执行官》。
1 关于动机
为什么接拍《牛虻》?
记者:听说最初《牛虻》前期筹备时另有导演,您是后来才介入的。为什么你对这部戏如此感兴趣?
吴天明:拍电视剧《牛虻》是三年前我主动提出来的。那时跟万科影视公司的人还不熟。但深圳市委宣传部和他们共同拍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在当时引起了我的关注。从我作为导演的角度讲,我们这代中国人,包括比我更年轻的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基本上是看着苏联电影长大的。我走进电影之门,就是受了杜甫仁科导演的《海之歌》的影响。记得当时我还在上高中,这部电影连看了十四遍,里面的台词、旁白、动作提示,基本上都背过了。从那时起,我开始下决心当电影导演。可以说,前苏联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的艺术观、人生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牛虻》作为对中国人最有影响力的几本外国小说之一,也曾深深激励过我。亚瑟曲折的身世和成长历程,他和琼玛之间纯洁又感伤的爱情;他和蒙泰里尼之间爱恨交织,极其绝望的父子之情,那所有的一切都强烈地打动过我的心。可以说,我是怀着一份非常特殊的感情走近《牛虻》的。
听说《牛虻》前期筹备时有过和另一位导演合作的想法。但我是在他们的“关系”结束之后,正式和《牛虻》剧组签约的。那一天是今年的1月22日。
我这样理解“牛虻”?
记者:你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您怎样理解“牛虻”这个人物?
吴天明:今年1月我正式加盟该剧。和万科签约后进入剧本修改,看了两部前苏联的同名电影和原小说,包括前面的两稿剧本,研究怎样改动。1月23日开始研究并清理人物关系,发疯似的研究投资方为什么要拍《牛虻》,拍什么样的《牛虻》?接着开始和著名的电影评论家罗雪莹大量查阅历史背景资料。3月17日把剧本改完。3月19日飞乌克兰看景,后来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选定了利沃夫和雅尔塔等外景地。
“牛虻”是两个人。他的青年时期是亚瑟,历经生活和灵魂的折磨,在13年后变成了坚定的革命党人“牛虻”。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信仰背叛了不同道的父亲,亲手埋葬了爱情。这是一个残酷的、绝望的又很壮丽的大悲剧。牛虻最后的从容赴死(被枪毙)具有非常震撼人心的力量。现在的剧本在人物线上和情节线上都丰满了许多。对重要角色红衣主教蒙泰里尼的形象也有较大的改动,对他为自己的信仰牺牲了儿子表示出更多的同情。这是剧本更注重凸现人性的必然结果。
记者:吴天明版的《牛虻》要告诉观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