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Echoes of Life”的主题和概念是如何诞生的呢?
A:其实最初我就粗略地想过以哲学为主题,而后面在思考应该讲述怎样的故事的时候,我自己在心中想出了大约7个候选案,而经过筛选最终敲定的还是哲学。
Q: 经历了“GIFT”和“RE_PRAY”,它们对这次的主题和题材有何影响吗?
A:“GIFT”有点像是自传,是通过我这个存在,讲述了梦想的珍贵,其实大家都有着梦想,只是可能已经遗忘了,而朝着梦想努力就是我自己的存在意义,类似这样的内容。而“RE_PRAY”则是挑战如何将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作为表现手法,与想要传达的主题一起升华。在创作“ICE STORY 3rd”时,我内心认为,“RE_PRAY”中游戏这一主题给人的冲击比较大,所以主题和题材本身受到的关注应该会变强。因此我想,仅仅是一个故事本身应该不太够。我思考否应该将什么作为媒介,这次要用书本、游戏还是城镇,想了各种可能性,最终我想小说的形式可能是最好的,再在其中加入哲学元素就好了。
Q:这次在公演前可以阅读故事书诶。
A:这次,我决定包括句读在内,都不用自己的口语体,而去用小说风格的书面体来写。而迄今为止,虽然不能说是诗集形式,但我是将自身情感或角色感情的直白吐露直接整理成故事。但这次,我将情景和描述加入了故事线,希望观众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同时观看影像和表演。当然,即使不知道故事,我们也努力思考如何让观众在观看公演时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如果知道了故事,就能更深入地了解“Nova”(主人公)的细节和世界观的细节。而且我觉得,完全原模原样地再现自己所写的内容会显得有点廉价或过于满了。在思考如何作为滑冰表演来呈现并制作影像的过程中,我决定将文字的描述就那么托付给文字。那样的话,也许让观众先读到故事书会比较好。
Q:关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去写的呢?
A:我是手写的。我总是手写呢,包括“GIFT”和“RE_PRAY”也是手写的。我会在活页本或白纸上一通乱写。虽然不会原封不动记录素材,但我会经常在手机的记事本中积累我想要讲述的内容,还有我受到的影响的引用,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直接用手去写感觉能更直接地连接大脑,大脑也更容易发出指令。还有就是,用手机或电脑输入时会出现联想输入,我觉得那样会让我的话变得不再是我的话了。我不想被联想输入牵着鼻子走,所以选择手写。然后在脑海中一边读,思考着“或许这里删掉会比较好”,一边一点点地敲进电脑里。这次我其实已经写好了一个故事,但因为决定了“Echoes of Life”这个标题,所以我又从头开始重新写了一个新故事。从手写到输入润色,我是花了三天彻夜完成的。
Q:不管是你在3天内写完故事,还是连着通宵三天都挺吓人的。
A:这次我真的想要一个连贯的故事,所以我是想着“如果不在现在写完,那这个故事在我脑海中的意象就要崩溃了”去写的。当然嘛~也是因为有deadline啊……如果再不交出来就麻烦了呢!(笑)。
Q:你是基于什么来写的呢?
A:比如GIFT的时候,我是受到了自己喜欢的歌词的影响去写的。而在RE_PRAY中,比起歌词,我受到了更多纯器乐曲和游戏中台词的影响。而这次的话,我读了大约4本哲学书和5本小说。我本来就不是个长于文字的人,只会写口语体。从我内心涌现出的话语与我说话的话非常接近,我想如果把那直接写成小说会显得很粗糙。以诗的形式写作的时候还可以那样去写,但是如果要写成文章,我必须要先把文章体装进脑子,所以我读了几本感兴趣的小说。我不擅长一直不停地看文字,所以就一边听着这本书的解说一边用眼睛追踪文字,然后写下觉得“啊,我喜欢这里”的内容。当然,这次也有受到游戏和歌词的影响。
Q: 比如你读了哪些书呢?
A: 这次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生誕の災厄》(埃米尔·米歇尔·齐奥朗(EmileMichel Cioran,1911-1997)还有,《水中的哲学者们》(永井玲衣)。把我在大学中学过的生命哲学,与我从小思考的“生命到底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不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写不出来,所以我重新学习了哲学并以此为基础写了这个故事。


A:其实最初我就粗略地想过以哲学为主题,而后面在思考应该讲述怎样的故事的时候,我自己在心中想出了大约7个候选案,而经过筛选最终敲定的还是哲学。
Q: 经历了“GIFT”和“RE_PRAY”,它们对这次的主题和题材有何影响吗?
A:“GIFT”有点像是自传,是通过我这个存在,讲述了梦想的珍贵,其实大家都有着梦想,只是可能已经遗忘了,而朝着梦想努力就是我自己的存在意义,类似这样的内容。而“RE_PRAY”则是挑战如何将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作为表现手法,与想要传达的主题一起升华。在创作“ICE STORY 3rd”时,我内心认为,“RE_PRAY”中游戏这一主题给人的冲击比较大,所以主题和题材本身受到的关注应该会变强。因此我想,仅仅是一个故事本身应该不太够。我思考否应该将什么作为媒介,这次要用书本、游戏还是城镇,想了各种可能性,最终我想小说的形式可能是最好的,再在其中加入哲学元素就好了。
Q:这次在公演前可以阅读故事书诶。
A:这次,我决定包括句读在内,都不用自己的口语体,而去用小说风格的书面体来写。而迄今为止,虽然不能说是诗集形式,但我是将自身情感或角色感情的直白吐露直接整理成故事。但这次,我将情景和描述加入了故事线,希望观众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同时观看影像和表演。当然,即使不知道故事,我们也努力思考如何让观众在观看公演时能感受到一些东西,但如果知道了故事,就能更深入地了解“Nova”(主人公)的细节和世界观的细节。而且我觉得,完全原模原样地再现自己所写的内容会显得有点廉价或过于满了。在思考如何作为滑冰表演来呈现并制作影像的过程中,我决定将文字的描述就那么托付给文字。那样的话,也许让观众先读到故事书会比较好。
Q:关于这个故事,你是怎样去写的呢?
A:我是手写的。我总是手写呢,包括“GIFT”和“RE_PRAY”也是手写的。我会在活页本或白纸上一通乱写。虽然不会原封不动记录素材,但我会经常在手机的记事本中积累我想要讲述的内容,还有我受到的影响的引用,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直接用手去写感觉能更直接地连接大脑,大脑也更容易发出指令。还有就是,用手机或电脑输入时会出现联想输入,我觉得那样会让我的话变得不再是我的话了。我不想被联想输入牵着鼻子走,所以选择手写。然后在脑海中一边读,思考着“或许这里删掉会比较好”,一边一点点地敲进电脑里。这次我其实已经写好了一个故事,但因为决定了“Echoes of Life”这个标题,所以我又从头开始重新写了一个新故事。从手写到输入润色,我是花了三天彻夜完成的。
Q:不管是你在3天内写完故事,还是连着通宵三天都挺吓人的。
A:这次我真的想要一个连贯的故事,所以我是想着“如果不在现在写完,那这个故事在我脑海中的意象就要崩溃了”去写的。当然嘛~也是因为有deadline啊……如果再不交出来就麻烦了呢!(笑)。
Q:你是基于什么来写的呢?
A:比如GIFT的时候,我是受到了自己喜欢的歌词的影响去写的。而在RE_PRAY中,比起歌词,我受到了更多纯器乐曲和游戏中台词的影响。而这次的话,我读了大约4本哲学书和5本小说。我本来就不是个长于文字的人,只会写口语体。从我内心涌现出的话语与我说话的话非常接近,我想如果把那直接写成小说会显得很粗糙。以诗的形式写作的时候还可以那样去写,但是如果要写成文章,我必须要先把文章体装进脑子,所以我读了几本感兴趣的小说。我不擅长一直不停地看文字,所以就一边听着这本书的解说一边用眼睛追踪文字,然后写下觉得“啊,我喜欢这里”的内容。当然,这次也有受到游戏和歌词的影响。
Q: 比如你读了哪些书呢?
A: 这次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生誕の災厄》(埃米尔·米歇尔·齐奥朗(EmileMichel Cioran,1911-1997)还有,《水中的哲学者们》(永井玲衣)。把我在大学中学过的生命哲学,与我从小思考的“生命到底是什么”,“自己是什么”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不学习更多的知识就写不出来,所以我重新学习了哲学并以此为基础写了这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