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填报志愿那天,我在河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填报中盯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招生简介发呆。宣传页上印着“年薪百万”“元宇宙风口”的诱人标语,教室里回荡着班主任的话:“这专业好就业,会写代码又会做设计,到哪儿都吃香。”父母在电话里反复叮嘱:“选个稳妥的,别像我们一样一辈子打工。”
20岁,大二那年,我蜷缩在凌晨三点的机房。左边屏幕是未完成的Unity游戏脚本,右边是AE特效作业的崩溃提示窗。教授说:“你们必须同时精通编程、美术、影视、交互。”可当我用C++写出一个粗糙的算法时,隔壁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早已在ACM竞赛中捧杯;当我颤抖着提交PS作业时,艺术生轻描淡写地甩出一张堪比商业海报的作品。
课程表上密密麻麻的“概论”像一场玩笑——游戏设计概论、影视剪辑概论、三维建模概论……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招聘会上,HR翻着我的作品集冷笑:“你这代码水平不如计算机专业,设计能力又比不过美院的,我们招专职程序员更划算。”
25岁,我挤进一家外包公司。老板指着屏幕上的甲方需求:“这个H5页面今晚必须上线,特效要‘高大上’,预算300块。”凌晨两点,我蹲在厕所吐掉第3杯冰美式,胃里翻涌着廉价快餐的味道。工资条上的数字刺痛眼睛:税前6800元,扣掉房租和网贷,还剩834.5元。
同学群里偶尔跳出消息:有人转行卖保险,有人回老家考编,有人抑郁休学。那年元宇宙概念崩盘,公司裁员50%,主管拍着我的肩说:“年轻人要有危机感,你看Midjourney都能替代原画师了。”我攥着离职证明走出大楼时,天空下着粘稠的雨。
30岁,第17次视频面试被挂断后,我盯着镜子里浮肿的脸。曾经引以为傲的“跨界技能”成了诅咒——游戏行业偏爱Zbrush雕刻大神,影视公司只要Unreal Engine专家,而我的知识库还停留在十年前的3DS MAX教程。
妻子说:“孩子学费涨到一个月8000了,你连自己的社保都断缴半年。”打开招聘网站,首页推送着“AI生成3D模型实战班”“00后UP主月入10万案例分享”。深夜,我翻出大学时做的独立游戏Demo,那些曾让我热血沸腾的代码,如今安静得像一场葬礼。
35岁,路过商场时,巨屏广告正在播放某大厂的元宇宙发布会。虚拟偶像在光影中起舞,弹幕刷过“未来已来”。我捂紧口罩匆匆走过,生怕遇见曾经的自己。
---

20岁,大二那年,我蜷缩在凌晨三点的机房。左边屏幕是未完成的Unity游戏脚本,右边是AE特效作业的崩溃提示窗。教授说:“你们必须同时精通编程、美术、影视、交互。”可当我用C++写出一个粗糙的算法时,隔壁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早已在ACM竞赛中捧杯;当我颤抖着提交PS作业时,艺术生轻描淡写地甩出一张堪比商业海报的作品。
课程表上密密麻麻的“概论”像一场玩笑——游戏设计概论、影视剪辑概论、三维建模概论……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招聘会上,HR翻着我的作品集冷笑:“你这代码水平不如计算机专业,设计能力又比不过美院的,我们招专职程序员更划算。”
25岁,我挤进一家外包公司。老板指着屏幕上的甲方需求:“这个H5页面今晚必须上线,特效要‘高大上’,预算300块。”凌晨两点,我蹲在厕所吐掉第3杯冰美式,胃里翻涌着廉价快餐的味道。工资条上的数字刺痛眼睛:税前6800元,扣掉房租和网贷,还剩834.5元。
同学群里偶尔跳出消息:有人转行卖保险,有人回老家考编,有人抑郁休学。那年元宇宙概念崩盘,公司裁员50%,主管拍着我的肩说:“年轻人要有危机感,你看Midjourney都能替代原画师了。”我攥着离职证明走出大楼时,天空下着粘稠的雨。
30岁,第17次视频面试被挂断后,我盯着镜子里浮肿的脸。曾经引以为傲的“跨界技能”成了诅咒——游戏行业偏爱Zbrush雕刻大神,影视公司只要Unreal Engine专家,而我的知识库还停留在十年前的3DS MAX教程。
妻子说:“孩子学费涨到一个月8000了,你连自己的社保都断缴半年。”打开招聘网站,首页推送着“AI生成3D模型实战班”“00后UP主月入10万案例分享”。深夜,我翻出大学时做的独立游戏Demo,那些曾让我热血沸腾的代码,如今安静得像一场葬礼。
35岁,路过商场时,巨屏广告正在播放某大厂的元宇宙发布会。虚拟偶像在光影中起舞,弹幕刷过“未来已来”。我捂紧口罩匆匆走过,生怕遇见曾经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