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吧 关注:137,509贴子:1,176,501
  • 3回复贴,共1

李远国、李黎鹤:道教始于黄老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道教究竟产生于什么时期
(一)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
任继愈先生说:“一般地说一种大的宗教,其正式产生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形成特定的宗教信仰,第二要形成特定的宗教理论,第三要形成特定的宗教活动,第四要形成特定的宗教实体。依此标准来考察道教的产生,大致可以把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的标志,把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从东汉末年以后,道教不仅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即把道教的产生定于东汉末年。
卿希泰先生亦说: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 得道成仙。道教以这种修道成仙思想为核心,神 化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尊老子为教主,奉为 神明,并以老子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作出宗教性的阐释。道家思想便成为它的 思想渊源之一。与此同时, 它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某 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它是在东汉中叶产生的,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发展。”同此观点的持有者颇多,不少论著都说道教产生于东汉。郭沫若的 《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刘泽华的 《中国古代史》以及不少有关论文都持此说。他们或称 “道教形成于东汉”,或称 “东汉一代,道教各个派别正式成立”等等。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的 《道教发展史概说》和窪德忠的 《道教史》也持这一观点。
(二) 道教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日本小林正美教授。小林正美教授1980 年开始从事道教研究, 相继出版《六朝道教史研究》《中国的道教》 《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等多部专著, 受到学界广泛赞誉。在诸多学术成果中,小林教授尤其看重他的道教研究 “三部曲”, 认为这三部书能够体现其 “新范式道教史” 的创新性学术贡献。其中, 《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一书更是融汇了小林教授关于道教研究最新成果,书中提出构建 “新范式道教史” 的理论设想,不仅对道教研究的传统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而且大胆地提出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和论断,推翻和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传统结论。
小林正美教授认为, “道教” 概念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第一, 中国道教应放在儒、释、道三教当中去理解,三教之一的 “道教” 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 也是道教的主流。第二,“道教” 是大道神格 (老子) 的教说的意思。第三,在历史资料中, 只要不属于 “道教” 或者“老教” 的范畴,即使是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也不能被认为是 “道教”。第四,“道教” 也有同义语,即使不被称之为 “道教”, 若确实所指儒释道三教中的 “道教” 则也是道教。由此可知,小林正美教授关于 “道教” 概念的核心,在于儒、释、道三教之一的 “道教” 与大道神格或者老子的教说。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比推,后汉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东晋葛洪的神仙思想,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 南朝的灵宝派与上清派等,都不应被称为 “道教”。
因此,历史上真正存在的 “道教”, 始于刘宋孝武帝时期的天师道改革派。在天师道改革派之前都属于 “道流”, 虽然与真正的 “道教” 有些许联系,甚至可以说是 “道教” 的前身或者信仰来源,但不能称之为 “道教”。只有在刘宋初期,天师道改革派通过模仿佛教的 “三宝说”,创立了道教的 “三宝说”, 进而在 “三天” 思想的基础之上, 对以往各 “道流” 经典进行整合,类比儒教与佛教的经典体系,创造了自身的 “三洞四辅” 经典体系。在此经典体系之上,又形成了天师道道士的位阶制度。从此以后,道教的位 阶制度都是天师道的位阶制度,其他 “道流” 都被天师道改革派吸纳整合进来了。所以历史上真正存在的 “道教”,其实就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改革派,他们的确也以 “道教” 自称。正如作者所言:“刘宋中期后半 (大约452—464年), 天师道所信奉的宗教被称为 ‘道教’ 或 ‘老教’。而且,天师道也将自身信奉的宗教称为 ‘道教’ 或 ‘老 教’。因 此, 刘宋中期后半开始被称为‘道教’ 或者 ‘老教’ 的宗教就是指天师道信奉的 ‘道教’。”
接着,作者对于 “道教” 的信仰主体也进行了考证,得出与传统道教研究不同的结论。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道教始于东汉末年,其信仰主体由历史上各个道派组成。但在小林正美教授看来,“道教” 的信仰者是刘宋时期信仰 “三天”思想的天师道改革派。他认为,传统的道教研究 误将一些不属于 “道教” 的内容包含进来,而没有对 “道教” 进行严格界定。真正的 “道教” 应该是指刘宋天师道改革派对于各个 “道流” 进行吸收、容纳以后形成的宗教。小林教授主张对“道教” 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从而将刘宋天师道改革派之前的 “道流” 统统排除在道教的信仰主体之外。由于刘宋天师道改革派对于以往 “道流” 进行吸收、容纳,此后的 “道教” 主体就是指 “天师道改革派”。所以 “道教” 的教团组织仅是由天师道派的道士构成,经过改革后的天师道已经容纳了其他 “道流”, 或者说刘宋以后的其他 “道流” ———如上清派、灵宝派等都成为天师道的一部分。而 “道教” 的信奉者在刘宋之后,直到南宋末和金代也都只有天师道。
如此绝对的观点的确骇人心魄,几乎颠覆了学界的普识观念。按此思路推衍,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太平道,唐宋以来的三皇派、神霄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教等等,都不能纳入道教。那么他们又属什么教?
(三) 道教始源于黄帝时期
潘雨廷先生认为,道教应该追溯到先秦和黄帝时期。他说: “计自战国中期起, 有大量文献托名黄帝。因在当时基本已理解古史,代代相传须有较长的时间, 方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惜这一合乎科学推理的事实, 未为儒家所认识。故司马迁 《史记》已能托始于黄帝,同时汉武帝尊儒术后,全部否定黄帝的事实,故黄老道与方仙道变成不必研究的赘疣。不知在当时此直接影响秦始皇的建国,早有大量信徒。今于长沙马王堆发现大量黄老道的文献,更可加以证实。且二千余年来,已成为中医理论基础的 《内经》亦托名于黄帝。此见尚黄老有其实质性的内容,非仅休养生息而已。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域地区所信仰的佛教即源源而来。东汉初楚王英兼信黄老与浮屠,则黄老道何可不认为是中国的宗教?然自宋代起,渐以张陵的五斗米道作为中国道教的开始, 则中国有宗教, 已受佛教之影响, 在佛教传入前,中国无宗教,此一观点实未合中国的史实。”
(四) 道教成立于战国时期
萧登福先生从六个方面,即神仙信仰、修炼法及科仪、祭中仪制、组织教众、老庄已攀引神仙方术、先秦已现大量道教经典,详细地论述了道教的起源与形成,指出道教不始于张道陵,而是成立于战国时期。
熊铁基先生指出, 近百年的道教学术研究, 一般认为 “方仙道” 与 “黄老道” 还不是正式的道教,此二名流行时尚未形成道教。这个看法似可进一步讨论。他认为,既然道教始终是具体的“××教” 为名,“方仙道” 与 “黄老道” 也可视为正式的道教,它们反映的是道教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反映道教的特性,道教不是创生性的,其原生性十分明显和突出。 “方仙道” 已经具备了宗教的特点, 它们有信仰、有信众、有证道方式、有祭祀仪式, 具备了宗教的一些基本因素。
“方仙道” 已经是相当完备的道教, 其主要信仰就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神仙。
熊铁基先生认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 “黄老道” 之宗教性比 “方仙道” 更明显。以黄帝、老子为主要祭祀对象,比 “方仙道” 的广泛祭祀天地、日月乃至祖先、万物之神,是一个发展。以“黄老道” 为名的道教, 是继 “方仙道” 为名的道教而来的,更加成熟,同样又一样保留着原生性的一些特点, 没有创教人就是主要表现。另外,和 “方仙道” 一样,与创生性宗教不同,其信仰没有明确的理论色彩, 重 “方术”、重 “祭祀”、而不重义理之论,也是它们原生性的特点。显然,熊铁基先生的论述简洁精辟,为我们理解 道教、梳理道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 思路。
何谓道教? 熊铁基先生指出, 在中国古代,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具体的称谓,如 太平道、帛家道、五斗米道、天师道、茅山道、楼观道、武当道、正一道、全真道、太一道、真 大道、清微道、净明道等等,而 “道教” 是汉以后的一种泛称。在历史上, 以 “道家” 称 “道教”,更是唐宋以前的一种很普通的称谓。宋代仍以 “道家” 称 “道教”。在整个古代, 以 “道家” 称 “道教” 都存在, 一直到清代, 都是如此。可见,“道家” 即 “道教”。


IP属地:江西1楼2025-04-21 21:01回复
    二、从称谓上辩析古人对道教的理解
    从南朝以来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古人对道教的理解。南朝梁刘勰 《灭惑论》说道教上标老子,次述神仙, 下袭张陵。宋马端临 《文献通考》卷225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从现行道教经籍总集——《道藏》来看, 的确也是这样的。明 《正统道藏》及万历 《续道藏》, 卷帙浩繁,共1476 种,5485 卷, 其中既包括有经戒、科仪、符箓、 炼养等类的经籍, 也包括有道、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等诸子百家 的书籍。因此, 《道藏》一是显得数量庞大, 二是显得驳而不纯。究其原因, 远则由于在西汉时,道家就被认为是沟通包容诸家学术的一个学派。据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太史公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时就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赡足万物。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 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 而功多。” 东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兴起, 皆尊崇道家老子为祖师,奉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自认 为是继承了道家老子的道统,并以道家学说为道 教教义。
    按 “道教” 一词,在南北朝以前只是一个诸子百家所共享的名称,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道教专称。那时诸子百家无不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称之为道,以道教化众人,便称为道教。在中国历史上,“道教” 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以 “道”来教化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陶弘景 《真诰》卷5: “道者混然, 是生元炁, 元炁成然后有太极, 太极则天地之父母, 道之奥也。故道有大归,是为素真。故非道无以成真,非真无以成道,道不成,其素安可见乎?是以为大归也。见而谓之妙,成而谓之道,用而谓之性,性与道之体,体好至道,道使之然也。此说人体自然与道炁合。所以天命谓性,率性谓道,修道谓教。今以道教,使性成真, 则同于道矣。”张君房 《云笈七籤》卷 3 《道教本始部》: “上 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 告也。有言,有理, 有义, 有授, 有传。言则宣, 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 此二教,无师资也。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正真之教, 三皇五帝返俗之教, 训世之教,宜分权实。且斯五教, 启乎一真。自然教者,元气之前, 淳朴未散, 杳冥寂尔, 颢旷空洞,无师说法, 无资受传, 无终无始, 无义无言,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之而无为。无为, 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 朴散为神明。夫器莫大于天地,权莫大于神明。混元气而周运,叶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蒸和气而成人伦。阴阳莫测其端倪,神鬼不知其情状。正真之教者,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授。洎乎玄粹,秘于九天,正化敷于代圣, 天上则天尊演化于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间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于河渚。故有三坟五典, 常道之教也。返俗之教者,玄元大圣皇帝以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间;金简玉章,广弘天上。欲令天上天下, 还淳返朴, 契皇风也。训世之教者, 夫子伤道德衰丧,阐仁义之道,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则淳厚之风远矣。噫,立教者,圣人救世愍物之心也。悟教则同圣人心,同圣人心则权实双忘,言诠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无存焉。”这都是指用 “道” 来教化民众, 民众又以 “道” 来修真养性,圣人则用 “教” 救世,立“教” 度人。故自三皇五帝以来,已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正真之教、常道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目的是为了 “还淳返朴”,“救世愍物”。
    “道教” 这个概念, 最早见于 《墨子》。 《墨子·非儒篇》谓儒者强执有命以说议, 曰: “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 赏罚幸否有极, 人之知力不能为焉。群吏信之, 则怠于分职, 庶人信之, 则怠于从事。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 教,是贱天下之人者也。”子墨子曰: “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大王之道教也。今誉大王,是誉天 下之所以生也。可誉而不可誉, 非仁也。”在这里所谓的 “道教”,就是 “先王之道”,即中国最古传说的圣天子尧和舜、夏禹王和殷汤王、周文 王、武王等实行的政治教化的准则。
    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 “道” 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 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使用 “道教” 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 “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 把 “菩 提” 翻译成 “道”, 因此也被称为 “道教”。而到 了东汉末年出现了正一道, 自称为“道教”,取 “以善道教化” 之意。自此,其它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 “道教” 自称,而成为正一道的专称。
    汉初黄老并称,因为黄帝是当时的天帝,而且是五位天帝中居中的最尊贵者,而老子,则是 当时的国家所选中的师, 是天帝的代言人。因此,所谓 “黄老”, 不仅是一种学说, 而首先是指当时包括政治、宗教在内的政教一体的设施和 制度。它是一种政治制度, 也是一种宗教体系。张角和张鲁所继承的,就是这样一种政教一体的 制度、设施,它们被称为 “三十六方” 与 “二十四治”。其目的, 首先是要依照黄老学说去建立一个太平世界,即建立一个使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宗教———政治制度。因此,黄老道教决不只是原始宗教巫术的渊薮,道士也绝不是只会低级方 术的巫师。黄老道教和儒、佛二教一样,也是以 善道教化为宗旨的宗教。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 奉事黄老道, 畜养弟子, 跪拜首过。” 张角之道,也被称为 “太平道”。而从 《后汉书》的记载可知,这个太平道就是黄老道,黄 老道就是道教。初唐沙门明概 《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曰: “故汉顺帝中平元年, 巨鹿人张角, 自称黄天部师,有三十六将,皆着黄布巾。远与张鲁相应,众至十万,焚烧邺城。”
    与太平道同时的张陵 “五斗米道”, 亦为黄老道的传承。《三国志·张鲁传》载:“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 客蜀, 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 子衡行其道。衡死, 鲁复行之。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 有病自首其过, 大都与黄巾相似。” 与 “黄巾” 相似,也就是与张角的太平道相似。
    唐释明概在 《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中,即把太平道、五斗米道并列,并谓后来的陈瑞、卢悚、袁矜、蒲童、韩朗、李望、蒲子真等皆为黄老道的传承。曰:“故后汉顺帝中,有沛人张陵,客游蜀土。闻古老相传云, 昔汉高祖应二十四气,祭二十四山,遂王有天下。陵不度德,遂构此谋,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 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二十三所在于蜀地, 尹喜一所在于咸阳。于是诳诱愚民, 招合凶党,敛租税米,谋为乱阶。时被蛇吞,逆衅弗作。至孙张鲁,祸乱方兴起于汉中,为曹操诛灭。自尔迄今,群孽相系,依托治馆,恒作妖邪。故汉顺帝中平元年,巨鹿人张角,自称黄天部师,有三十六将, 皆着黄布巾, 远与张鲁相应,众至十万,焚烧邺城。汉遣河南尹何进,将兵讨灭。又晋武帝咸宁二年,为道士陈瑞以左道惑众,自号天师,徒附数千,积有岁月,为益州刺史王浚诛灭。又晋文帝太和元年,彭城道士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以邪术惑众,聚合徒党,向晨攻广汉门, 云迎海西公殿中, 桓秘等觉知与战,寻并诛斩。又梁武帝大同五年,道士袁矜妖言惑众,行禁步岗,官军收掩,寻被戮灭……又开皇十八年, 益州道士韩朗, 绵州道士黄儒林, 扇惑蜀王, 令兴恶逆, 云欲建大事, 须藉胜缘, 遂教蜀王, 倾仓竭库, 造千尺道像, 建千日大斋,画先帝形,反缚头手,咒而厌之,河北公赵仲卿捡察得实, 送身京省, 被问伏罪, 出市被刑。今大唐革命,妖惑尚兴,以去武德三年,绵州昌隆县民李望, 先事黄老, 恒作妖邪。”这说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道、陈瑞的天师道、卢悚的大道都是黄老道。而当时人们的概念中,黄老道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道教。
    至葛洪时,“黄老” 均明确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葛洪说: “昔黄帝荷四海之任, 不妨鼎湖之举。彭祖为大夫八百年, 然后西适流沙。伯阳为柱史,宁封为陶正,方回为闾士,吕望为 太师,仇生仕于殷,马丹官于晋,范公霸越而泛 海,琴高执笏于宋康,常生降志于执鞭,庄公藏 器于小吏,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隐,盖 有余力故也…… 今若按仙经, 飞九丹, 水金玉, 则天下皆可令不死,其惠非但活一人之功也,黄 老之德,固无量矣。而莫之克识, 谓为荒诞之言,可叹者也。”这里所说的黄老, 就是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葛洪曰:“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但黄老执其本,儒墨治其末耳。今世 之举有道者,盖博通乎古今,能仰观俯察,历变 涉微,达兴亡之运,明治乱之体,心无所惑,问 无不对者, 何必修长生之法, 慕松乔之武者哉。” “夫体道以匠物, 宝德以长生者, 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则未可谓之 后于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则未 可谓之为减周孔也。”这里的黄老都是指以求长生不死为目的的道教。


    IP属地:江西2楼2025-04-21 21:0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黄老” 即 “道教” 的历史辩证
      道经中常用 “黄老” 指 “道教”,“黄老” 和“道教” 是完全同一的。东汉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大易之情性尽矣, 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 长存。”张宇初 《岘泉集》卷1: “史称黄老者, 以黄老之道同也,而黄帝之言未之见焉。若子列 子之谓 《黄帝书》曰者,大率与老同。而世传惟《阴符》一经为黄帝书, 其文质而雅, 深而要, 非有道者其能是乎。”
      陆希声云: “昔伏羲氏画八卦, 象万物, 穷性命之理, 顺道德之和, 老氏先天地, 本阴阳, 推性命之极, 原道德之奥, 此与伏羲同其原也。文王观太易九六之动, 贵刚尚变, 而要之以中, 老氏察太易七八之正, 致柔守静, 而统之以大, 此与文王通其宗也。孔子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导斯民以仁义之教, 老氏拟议伏羲, 弥纶黄帝, 冒天下以道德之化,此与孔子合其权也。此三君子者,圣人之极也, 老氏皆变而通之, 反而合之,研至变之机, 探至精之归, 斯可谓至神者矣。”白居易 《长庆集》曰: “夫欲使人情俭朴, 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静之理焉。昔宓贱得之, 故不下堂而单父之仁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阁而东海之政成;曹参得之,故狱市勿扰,齐国大和;汉文得之,故刑罚不用, 而天下大理。 其故无 他, 清 静 之 所 致耳。”苏轼撰 《上清储祥宫碑》云: “臣谨按道家者流, 本出于黄帝老子, 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 以慈俭不争为行, 合于《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太上天真木公金母之号,天皇太乙紫微北极之祀,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
      邓肃曾经考辩过道教之所自来, 认为道教“其源出于黄帝, 其道盛于老聃, 其末流诡异, 有真可骇者。其为家三十有七,其为书九百九十有三篇。凡有天下者,必崇其道,论其尤者,有 三帝焉,秦曰始皇,汉曰武帝,唐曰明皇。是三 帝者,才智绝人,蔑视一世,穷六合之大,不足 以厌其欲, 于是浩然有御风骑气之志, 炼丹飞符,杂以左道,自谓其法可配天地,殊不知飞腾 之术,卒不能济, 反祸其国, 真可痛哉。虽然, 汉高祖之取天下也, 则张良为最, 其治天下也, 则以曹参为最。良之道盖慕赤松子,而参之居则 避正室以舍盖公,是则道家之术,又若无负于天 下者。盖汉高祖所以取参与良者,在道之本,不 过于清静恭俭无为, 与民息肩而已矣。而始皇、武帝、明皇之所尚者,区区竭力以事其末,故妄 诞不经者得以行其志。此治乱贤否所以相绝,不 可同日而语也。夫末流滋蔓,变怪百出,可以惑 人主而祸天下者, 皆非黄帝老聃氏之道。”杨文安有 《进读老子讲义》一篇, 曰: “道家者流, 其来最远, 爰自黄帝氏作, 至周有老聃得其传, 战国时列御寇蒙庄之徒和其说。逮秦汉间,遂名 曰黄老之学,其道以虚无自然为宗,以清静澹泊 为事,其真以治身, 其绪余以治天下。中古以来,盖尝与尧舜周孔之道并行于世, 而不相戾异乎。”
      历史告诉我们, 葛洪之后, 人们才逐渐用“道教” 一词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同时仍然使用黄老、道家这样的概念。黄老、道家、道教三 者,成为异名同实的概念。《魏书·释老志》载, 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 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 飞仙之主。太上老君曾降临嵩岳, 对寇谦之说:“吾此经诫, 自天地开辟已来, 不传于世, 今运数应出。汝宣吾新科, 清整道教, 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 及男女合气之术…… ”这里的“道教” 不再是以儒家之五经为教, 而是以老子之道为教,道教的概念从此以后就专指以长生不死为目的的宗教。同时,道教仍然用道家、黄老的名称,道家仍然是道教的另称。
      在南朝,围绕顾欢的 《夷夏论》、张融 《门论》所进行的论辩中,道家、道教、黄老作为同一的概念被论辩双方加以使用。顾欢早习儒、玄二学,晚年信奉道教。 《夷夏论》以儒家的华夷之辨为出发点, 尊崇道教, 排抑佛教, 借儒家“夷夏之防” 的民族观否定佛教在中国传播。《夷夏论》曰: “五帝三皇, 莫不有师。国师道士, 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若孔、老 非佛,谁则当之?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道则佛也,佛则道也。”“案道经之作,著自西周;佛经之来,始乎东汉。年逾八百,代悬数十。若谓 黄老虽久,而滥在释前,是吕尚盗陈恒之齐,刘季窃王莽之汉也。”“神仙有死,权便之说。神仙是大化之总称,非穷妙之至名。至名无名,其有 名者二十七品, 仙变成真, 真变成神, 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若服 食茹芝,延寿万亿,寿尽则死,药极则枯,此修 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
      唐宋以后,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沙门明概《决对傅奕废佛法僧事》: “汉明之时, 道家经书止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虽有多轴,非尽道经。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说。余二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诸子之书。自尔已来过此数者, 并是道士增加妄造,不可承信。”“又俗士所制取作道经,此之流类数亦多矣。如 《太玄经》扬雄所造, 《洞玄经》王褒所制, 《指归经》严君平造,《三皇经》鲍静所制, 《开天经》张泮所造,《化胡经》王浮所制。或取槃古之传, 或取诸子之篇,假认俗书, 以为道教。”亦是将道家、黄老、道教同一通用,并无分别。
      唐封演 《封氏闻见记》卷1 《道教》: “本自黄帝,至老君祖述其言,故称为黄老之学。战国时,圉寇蒙庄之徒,著书咸以黄老为宗师。圉寇《天瑞篇》引黄帝之书曰: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 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此章黄帝之言,而存五千之内,则老氏所书同出已明矣。其后学,道学、儒、墨,诸家分明,各为一教。汉武帝进用儒术,黄老由是见废。后汉桓帝梦见老子,诏陈相孔寿立庙于苦县,刻石为铭。今亳州真源县即古楚县赖乡也, 汉时属陈国。郭缘生 《述征记》云:老子庙中有九井,汲一井,八井皆动。即其地也。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君,极崇道教。”
      至明代道士朱权更是明白宣称, 黄帝为道祖,老子为教祖,道家即道教,即黄帝之教。他说:“稽夫道教之源,昔在混茫始判,人道未备。天命我道祖轩辕黄帝,承九皇之运,秉六龙以御天,代天立极,以定三才。当是时也,天地尚未昭晰,无有文字,结绳以代政;无有房屋,巢居以穴处;无有衣裳,结草以蔽体;无有器用,汗尊而杯饮。我道祖轩辕黄帝,始创制文字,制衣服,作宫室, 制器用, 而人事始备。今九流之中,三教之内,所用之文字,所服之衣裳,所居之房屋,所用之器皿,皆黄帝之始制,是皆出于吾道家黄帝之教焉。且夫老子谓, 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必有所生者,曰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强字之曰大, 故曰大道, 其教曰道教, 世方有道字之名。以是论之, 凡言修道、学道者,是皆窃老子之言,以道为名也。岂非老氏之徒乎?又若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为众妙门。玄二字,又皆窃之为名,用之于经者,是皆用老子之言也。又若 《庄子》书曰: 有大觉而后知圣人。此大觉二字,乃庄子所立之名,徽宗取之而封金 仙。其经皆用之, 是皆出于吾道家之书, 黄帝、老庄之教也。”
      教外文人的碑铭中,亦是认同 “黄老” 即道教者。王适撰、司马承祯书 《潘尊师碣》: 潘尊师年十二, 通 《春秋》及 《礼》, 见黄老之旨, 薄儒墨之言。王夷仲 《重修仙鹤观记》: 佛老之法,要其所归,唯清净寂灭,全自然之性,不以 外物縻于中者也。佛氏, 黄老之法也。马家铉《洞霄宫庄田记》: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 人以黄老名家, 儒者病之, 至于今以异端见称。夫岂知黄帝之道传为老子之学,与尧舜同,称为 异端,过矣。辛愿 《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按: 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 大之, 乃与孔子之道并立, 为教于天下而不废。 元好问 《紫微观记》云: “古之隐君子, 学道之士为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 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咸附 之黄老家数, 以为列仙。陶隐居、寇谦之以来, 此风故在也。”上述文章碑铭, 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就是道教。这 表明,从隋唐到明清,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 法,其道家、黄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之 后一千多年中, 人们指称道教, 更多地是用道家、黄老这个概念,而不是用道教这个概念。
      因此,可见历史上的道家、道教,从来都是不分家的。今天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 教信仰的基础上, 以黄老道、方仙道、正一道、太平道等宗教团体为组织的,承袭了古代宗教敬 天法祖的传统,以 “道” 作为最高信仰,奉黄帝为始祖, 老子为道祖, 张陵为教主, 以 《道德经》《阴符经》《度人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 神仙、济世度人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
      道教是以 “道” 为最高信仰,信仰天地神灵祖先的宗教。它崇拜祖先,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长生不死, 成为神仙。它肇始于中国原始宗教,是在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以黄帝诸经、《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以战国时形成的方仙道、黄老道为核心组织的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
      李远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黎鹤,四川传媒学院讲师。


      IP属地:江西3楼2025-04-21 21:13
      回复
        道家和道教他俩可不是一家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22 11: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