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教究竟产生于什么时期
(一)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
任继愈先生说:“一般地说一种大的宗教,其正式产生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形成特定的宗教信仰,第二要形成特定的宗教理论,第三要形成特定的宗教活动,第四要形成特定的宗教实体。依此标准来考察道教的产生,大致可以把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的标志,把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从东汉末年以后,道教不仅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即把道教的产生定于东汉末年。
卿希泰先生亦说: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 得道成仙。道教以这种修道成仙思想为核心,神 化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尊老子为教主,奉为 神明,并以老子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作出宗教性的阐释。道家思想便成为它的 思想渊源之一。与此同时, 它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某 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它是在东汉中叶产生的,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发展。”同此观点的持有者颇多,不少论著都说道教产生于东汉。郭沫若的 《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刘泽华的 《中国古代史》以及不少有关论文都持此说。他们或称 “道教形成于东汉”,或称 “东汉一代,道教各个派别正式成立”等等。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的 《道教发展史概说》和窪德忠的 《道教史》也持这一观点。
(二) 道教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日本小林正美教授。小林正美教授1980 年开始从事道教研究, 相继出版《六朝道教史研究》《中国的道教》 《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等多部专著, 受到学界广泛赞誉。在诸多学术成果中,小林教授尤其看重他的道教研究 “三部曲”, 认为这三部书能够体现其 “新范式道教史” 的创新性学术贡献。其中, 《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一书更是融汇了小林教授关于道教研究最新成果,书中提出构建 “新范式道教史” 的理论设想,不仅对道教研究的传统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而且大胆地提出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和论断,推翻和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传统结论。
小林正美教授认为, “道教” 概念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第一, 中国道教应放在儒、释、道三教当中去理解,三教之一的 “道教” 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 也是道教的主流。第二,“道教” 是大道神格 (老子) 的教说的意思。第三,在历史资料中, 只要不属于 “道教” 或者“老教” 的范畴,即使是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也不能被认为是 “道教”。第四,“道教” 也有同义语,即使不被称之为 “道教”, 若确实所指儒释道三教中的 “道教” 则也是道教。由此可知,小林正美教授关于 “道教” 概念的核心,在于儒、释、道三教之一的 “道教” 与大道神格或者老子的教说。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比推,后汉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东晋葛洪的神仙思想,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 南朝的灵宝派与上清派等,都不应被称为 “道教”。
因此,历史上真正存在的 “道教”, 始于刘宋孝武帝时期的天师道改革派。在天师道改革派之前都属于 “道流”, 虽然与真正的 “道教” 有些许联系,甚至可以说是 “道教” 的前身或者信仰来源,但不能称之为 “道教”。只有在刘宋初期,天师道改革派通过模仿佛教的 “三宝说”,创立了道教的 “三宝说”, 进而在 “三天” 思想的基础之上, 对以往各 “道流” 经典进行整合,类比儒教与佛教的经典体系,创造了自身的 “三洞四辅” 经典体系。在此经典体系之上,又形成了天师道道士的位阶制度。从此以后,道教的位 阶制度都是天师道的位阶制度,其他 “道流” 都被天师道改革派吸纳整合进来了。所以历史上真正存在的 “道教”,其实就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改革派,他们的确也以 “道教” 自称。正如作者所言:“刘宋中期后半 (大约452—464年), 天师道所信奉的宗教被称为 ‘道教’ 或 ‘老教’。而且,天师道也将自身信奉的宗教称为 ‘道教’ 或 ‘老 教’。因 此, 刘宋中期后半开始被称为‘道教’ 或者 ‘老教’ 的宗教就是指天师道信奉的 ‘道教’。”
接着,作者对于 “道教” 的信仰主体也进行了考证,得出与传统道教研究不同的结论。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道教始于东汉末年,其信仰主体由历史上各个道派组成。但在小林正美教授看来,“道教” 的信仰者是刘宋时期信仰 “三天”思想的天师道改革派。他认为,传统的道教研究 误将一些不属于 “道教” 的内容包含进来,而没有对 “道教” 进行严格界定。真正的 “道教” 应该是指刘宋天师道改革派对于各个 “道流” 进行吸收、容纳以后形成的宗教。小林教授主张对“道教” 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从而将刘宋天师道改革派之前的 “道流” 统统排除在道教的信仰主体之外。由于刘宋天师道改革派对于以往 “道流” 进行吸收、容纳,此后的 “道教” 主体就是指 “天师道改革派”。所以 “道教” 的教团组织仅是由天师道派的道士构成,经过改革后的天师道已经容纳了其他 “道流”, 或者说刘宋以后的其他 “道流” ———如上清派、灵宝派等都成为天师道的一部分。而 “道教” 的信奉者在刘宋之后,直到南宋末和金代也都只有天师道。
如此绝对的观点的确骇人心魄,几乎颠覆了学界的普识观念。按此思路推衍,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太平道,唐宋以来的三皇派、神霄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教等等,都不能纳入道教。那么他们又属什么教?
(三) 道教始源于黄帝时期
潘雨廷先生认为,道教应该追溯到先秦和黄帝时期。他说: “计自战国中期起, 有大量文献托名黄帝。因在当时基本已理解古史,代代相传须有较长的时间, 方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惜这一合乎科学推理的事实, 未为儒家所认识。故司马迁 《史记》已能托始于黄帝,同时汉武帝尊儒术后,全部否定黄帝的事实,故黄老道与方仙道变成不必研究的赘疣。不知在当时此直接影响秦始皇的建国,早有大量信徒。今于长沙马王堆发现大量黄老道的文献,更可加以证实。且二千余年来,已成为中医理论基础的 《内经》亦托名于黄帝。此见尚黄老有其实质性的内容,非仅休养生息而已。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域地区所信仰的佛教即源源而来。东汉初楚王英兼信黄老与浮屠,则黄老道何可不认为是中国的宗教?然自宋代起,渐以张陵的五斗米道作为中国道教的开始, 则中国有宗教, 已受佛教之影响, 在佛教传入前,中国无宗教,此一观点实未合中国的史实。”
(四) 道教成立于战国时期
萧登福先生从六个方面,即神仙信仰、修炼法及科仪、祭中仪制、组织教众、老庄已攀引神仙方术、先秦已现大量道教经典,详细地论述了道教的起源与形成,指出道教不始于张道陵,而是成立于战国时期。
熊铁基先生指出, 近百年的道教学术研究, 一般认为 “方仙道” 与 “黄老道” 还不是正式的道教,此二名流行时尚未形成道教。这个看法似可进一步讨论。他认为,既然道教始终是具体的“××教” 为名,“方仙道” 与 “黄老道” 也可视为正式的道教,它们反映的是道教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反映道教的特性,道教不是创生性的,其原生性十分明显和突出。 “方仙道” 已经具备了宗教的特点, 它们有信仰、有信众、有证道方式、有祭祀仪式, 具备了宗教的一些基本因素。
“方仙道” 已经是相当完备的道教, 其主要信仰就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神仙。
熊铁基先生认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 “黄老道” 之宗教性比 “方仙道” 更明显。以黄帝、老子为主要祭祀对象,比 “方仙道” 的广泛祭祀天地、日月乃至祖先、万物之神,是一个发展。以“黄老道” 为名的道教, 是继 “方仙道” 为名的道教而来的,更加成熟,同样又一样保留着原生性的一些特点, 没有创教人就是主要表现。另外,和 “方仙道” 一样,与创生性宗教不同,其信仰没有明确的理论色彩, 重 “方术”、重 “祭祀”、而不重义理之论,也是它们原生性的特点。显然,熊铁基先生的论述简洁精辟,为我们理解 道教、梳理道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 思路。
何谓道教? 熊铁基先生指出, 在中国古代,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具体的称谓,如 太平道、帛家道、五斗米道、天师道、茅山道、楼观道、武当道、正一道、全真道、太一道、真 大道、清微道、净明道等等,而 “道教” 是汉以后的一种泛称。在历史上, 以 “道家” 称 “道教”,更是唐宋以前的一种很普通的称谓。宋代仍以 “道家” 称 “道教”。在整个古代, 以 “道家” 称 “道教” 都存在, 一直到清代, 都是如此。可见,“道家” 即 “道教”。
(一)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
任继愈先生说:“一般地说一种大的宗教,其正式产生需要具备这样几个基本条件:第一要形成特定的宗教信仰,第二要形成特定的宗教理论,第三要形成特定的宗教活动,第四要形成特定的宗教实体。依此标准来考察道教的产生,大致可以把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的标志,把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从东汉末年以后,道教不仅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且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即把道教的产生定于东汉末年。
卿希泰先生亦说: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 得道成仙。道教以这种修道成仙思想为核心,神 化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尊老子为教主,奉为 神明,并以老子 《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其中的文词作出宗教性的阐释。道家思想便成为它的 思想渊源之一。与此同时, 它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某 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它是在东汉中叶产生的,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发展。”同此观点的持有者颇多,不少论著都说道教产生于东汉。郭沫若的 《中国史稿》、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刘泽华的 《中国古代史》以及不少有关论文都持此说。他们或称 “道教形成于东汉”,或称 “东汉一代,道教各个派别正式成立”等等。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的 《道教发展史概说》和窪德忠的 《道教史》也持这一观点。
(二) 道教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
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日本小林正美教授。小林正美教授1980 年开始从事道教研究, 相继出版《六朝道教史研究》《中国的道教》 《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等多部专著, 受到学界广泛赞誉。在诸多学术成果中,小林教授尤其看重他的道教研究 “三部曲”, 认为这三部书能够体现其 “新范式道教史” 的创新性学术贡献。其中, 《新范式道教史的构建》一书更是融汇了小林教授关于道教研究最新成果,书中提出构建 “新范式道教史” 的理论设想,不仅对道教研究的传统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而且大胆地提出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和论断,推翻和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传统结论。
小林正美教授认为, “道教” 概念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第一, 中国道教应放在儒、释、道三教当中去理解,三教之一的 “道教” 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道教, 也是道教的主流。第二,“道教” 是大道神格 (老子) 的教说的意思。第三,在历史资料中, 只要不属于 “道教” 或者“老教” 的范畴,即使是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也不能被认为是 “道教”。第四,“道教” 也有同义语,即使不被称之为 “道教”, 若确实所指儒释道三教中的 “道教” 则也是道教。由此可知,小林正美教授关于 “道教” 概念的核心,在于儒、释、道三教之一的 “道教” 与大道神格或者老子的教说。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比推,后汉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东晋葛洪的神仙思想,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 南朝的灵宝派与上清派等,都不应被称为 “道教”。
因此,历史上真正存在的 “道教”, 始于刘宋孝武帝时期的天师道改革派。在天师道改革派之前都属于 “道流”, 虽然与真正的 “道教” 有些许联系,甚至可以说是 “道教” 的前身或者信仰来源,但不能称之为 “道教”。只有在刘宋初期,天师道改革派通过模仿佛教的 “三宝说”,创立了道教的 “三宝说”, 进而在 “三天” 思想的基础之上, 对以往各 “道流” 经典进行整合,类比儒教与佛教的经典体系,创造了自身的 “三洞四辅” 经典体系。在此经典体系之上,又形成了天师道道士的位阶制度。从此以后,道教的位 阶制度都是天师道的位阶制度,其他 “道流” 都被天师道改革派吸纳整合进来了。所以历史上真正存在的 “道教”,其实就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改革派,他们的确也以 “道教” 自称。正如作者所言:“刘宋中期后半 (大约452—464年), 天师道所信奉的宗教被称为 ‘道教’ 或 ‘老教’。而且,天师道也将自身信奉的宗教称为 ‘道教’ 或 ‘老 教’。因 此, 刘宋中期后半开始被称为‘道教’ 或者 ‘老教’ 的宗教就是指天师道信奉的 ‘道教’。”
接着,作者对于 “道教” 的信仰主体也进行了考证,得出与传统道教研究不同的结论。一般而言,学术界认为道教始于东汉末年,其信仰主体由历史上各个道派组成。但在小林正美教授看来,“道教” 的信仰者是刘宋时期信仰 “三天”思想的天师道改革派。他认为,传统的道教研究 误将一些不属于 “道教” 的内容包含进来,而没有对 “道教” 进行严格界定。真正的 “道教” 应该是指刘宋天师道改革派对于各个 “道流” 进行吸收、容纳以后形成的宗教。小林教授主张对“道教” 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从而将刘宋天师道改革派之前的 “道流” 统统排除在道教的信仰主体之外。由于刘宋天师道改革派对于以往 “道流” 进行吸收、容纳,此后的 “道教” 主体就是指 “天师道改革派”。所以 “道教” 的教团组织仅是由天师道派的道士构成,经过改革后的天师道已经容纳了其他 “道流”, 或者说刘宋以后的其他 “道流” ———如上清派、灵宝派等都成为天师道的一部分。而 “道教” 的信奉者在刘宋之后,直到南宋末和金代也都只有天师道。
如此绝对的观点的确骇人心魄,几乎颠覆了学界的普识观念。按此思路推衍,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太平道,唐宋以来的三皇派、神霄派、净明派、全真道、太一教等等,都不能纳入道教。那么他们又属什么教?
(三) 道教始源于黄帝时期
潘雨廷先生认为,道教应该追溯到先秦和黄帝时期。他说: “计自战国中期起, 有大量文献托名黄帝。因在当时基本已理解古史,代代相传须有较长的时间, 方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惜这一合乎科学推理的事实, 未为儒家所认识。故司马迁 《史记》已能托始于黄帝,同时汉武帝尊儒术后,全部否定黄帝的事实,故黄老道与方仙道变成不必研究的赘疣。不知在当时此直接影响秦始皇的建国,早有大量信徒。今于长沙马王堆发现大量黄老道的文献,更可加以证实。且二千余年来,已成为中医理论基础的 《内经》亦托名于黄帝。此见尚黄老有其实质性的内容,非仅休养生息而已。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域地区所信仰的佛教即源源而来。东汉初楚王英兼信黄老与浮屠,则黄老道何可不认为是中国的宗教?然自宋代起,渐以张陵的五斗米道作为中国道教的开始, 则中国有宗教, 已受佛教之影响, 在佛教传入前,中国无宗教,此一观点实未合中国的史实。”
(四) 道教成立于战国时期
萧登福先生从六个方面,即神仙信仰、修炼法及科仪、祭中仪制、组织教众、老庄已攀引神仙方术、先秦已现大量道教经典,详细地论述了道教的起源与形成,指出道教不始于张道陵,而是成立于战国时期。
熊铁基先生指出, 近百年的道教学术研究, 一般认为 “方仙道” 与 “黄老道” 还不是正式的道教,此二名流行时尚未形成道教。这个看法似可进一步讨论。他认为,既然道教始终是具体的“××教” 为名,“方仙道” 与 “黄老道” 也可视为正式的道教,它们反映的是道教形成发展的过程,也反映道教的特性,道教不是创生性的,其原生性十分明显和突出。 “方仙道” 已经具备了宗教的特点, 它们有信仰、有信众、有证道方式、有祭祀仪式, 具备了宗教的一些基本因素。
“方仙道” 已经是相当完备的道教, 其主要信仰就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神仙。
熊铁基先生认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 “黄老道” 之宗教性比 “方仙道” 更明显。以黄帝、老子为主要祭祀对象,比 “方仙道” 的广泛祭祀天地、日月乃至祖先、万物之神,是一个发展。以“黄老道” 为名的道教, 是继 “方仙道” 为名的道教而来的,更加成熟,同样又一样保留着原生性的一些特点, 没有创教人就是主要表现。另外,和 “方仙道” 一样,与创生性宗教不同,其信仰没有明确的理论色彩, 重 “方术”、重 “祭祀”、而不重义理之论,也是它们原生性的特点。显然,熊铁基先生的论述简洁精辟,为我们理解 道教、梳理道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 思路。
何谓道教? 熊铁基先生指出, 在中国古代,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具体的称谓,如 太平道、帛家道、五斗米道、天师道、茅山道、楼观道、武当道、正一道、全真道、太一道、真 大道、清微道、净明道等等,而 “道教” 是汉以后的一种泛称。在历史上, 以 “道家” 称 “道教”,更是唐宋以前的一种很普通的称谓。宋代仍以 “道家” 称 “道教”。在整个古代, 以 “道家” 称 “道教” 都存在, 一直到清代, 都是如此。可见,“道家” 即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