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社会,离不开资本。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劳动不增值,比较简单;经济增长,劳动增值,比较复杂。劳动增值,收入才增加。下面谈谈这个话题。
劳动价值的增值,就是劳动效率提高了,劳动者创造出来更多的价值。效率提高,工厂会收获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等于工厂向社会释放出来的多余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多余的劳动力价值。
多余的生产资料和多余的劳动力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来新的价值。劳动力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创造的价值却增加了,当然劳动价值增值了。
劳动价值增值,劳动收入也要增加。增加多少呢?这个就要看剩余价值率了。假设相对剩余价值是100,剩余价值率是30:70,则有70的相对剩余价值转变成工资收入。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m/v,资本有机构成的公式是c/v。m是投资的流量,c是投资的存量,两者都是投资。这样,剩余价值率就和资本有机构成呈正比例关系。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就越高。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越来越高,和相对剩余价值有关,但是解释的太抽象,这里展开解释一下。
在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中的m是多余的,但是资本家可以用多余的m进行投资,提高生产的效率。效率提高,就会释放新的劳动力。一般来说,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一次性m的投入,带来每年1/6的m的回报。
这个1/6的m的回报,代表了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率的分子,每年都增长1个m,但是剩余价值率的分母,每年只增长1/6个m。虽然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低,但是由于分子较分母增加的多,剩余价值率会越来越高。
当剩余价值率是100%的时候,轻重工业的结构非常稳定,没有经济危机。大约1910年左右,美国的重工业追上轻工业,恰好位于两次经济危机的中间。
剩余价值对应投资,劳动力价值对应消费;重工业对应投资,轻工业对应消费。这样,剩余价值率就成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价值比率了,相当于两大工业的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显然,只有两大工业的劳动人数相等才安全。一旦重工业的劳动人数多了,就要采取办法。
要防止剩余价值率超过100%,我们就不能让企业进行资本的深度积累。一旦剩余价值率超过100%,我们就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把剩余价值打掉。把原本流向企业的资本,转化成流向政府的资本,亦即把企业的投资变成政府的投资。
相对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产资料的价值,一个是劳动力的价值。现在政府把多出来的生产资料拿走了,多余的劳动力就用不上了。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进入到服务业。
进入到政府的相对剩余价值对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影响,进入到服务业的相对剩余价值有劳动者的收入有影响。为了让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多,服务业的劳动人数就应该越来越多。全美大约有80%的从业人员集中于服务业。
从汇率的角度,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7倍,但是其中很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费用。由于美国的服务业占比太大,这个收入对比是不真实的。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4倍。比较而言,美国的发展落后了。原因在哪里呢?
剩余价值率100%,限制了一个国家的劳动人民从自己国家的工业发展中拿到更多的工资收入,只能寄望于比例不断提高的服务业。然而,服务业是不需要机器的。原则上,没有机器,就无所谓效率,也无法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不能一味的把希望寄托在无法提供相对剩余价值的服务业身上。
这个世界似乎处于一个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工业的发展要求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危机提醒我们不能做这种资本的深度积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再一次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
劳动价值的增值,就是劳动效率提高了,劳动者创造出来更多的价值。效率提高,工厂会收获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等于工厂向社会释放出来的多余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多余的劳动力价值。
多余的生产资料和多余的劳动力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来新的价值。劳动力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创造的价值却增加了,当然劳动价值增值了。
劳动价值增值,劳动收入也要增加。增加多少呢?这个就要看剩余价值率了。假设相对剩余价值是100,剩余价值率是30:70,则有70的相对剩余价值转变成工资收入。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m/v,资本有机构成的公式是c/v。m是投资的流量,c是投资的存量,两者都是投资。这样,剩余价值率就和资本有机构成呈正比例关系。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就越高。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越来越高,和相对剩余价值有关,但是解释的太抽象,这里展开解释一下。
在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中的m是多余的,但是资本家可以用多余的m进行投资,提高生产的效率。效率提高,就会释放新的劳动力。一般来说,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一次性m的投入,带来每年1/6的m的回报。
这个1/6的m的回报,代表了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率的分子,每年都增长1个m,但是剩余价值率的分母,每年只增长1/6个m。虽然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低,但是由于分子较分母增加的多,剩余价值率会越来越高。
当剩余价值率是100%的时候,轻重工业的结构非常稳定,没有经济危机。大约1910年左右,美国的重工业追上轻工业,恰好位于两次经济危机的中间。
剩余价值对应投资,劳动力价值对应消费;重工业对应投资,轻工业对应消费。这样,剩余价值率就成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价值比率了,相当于两大工业的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显然,只有两大工业的劳动人数相等才安全。一旦重工业的劳动人数多了,就要采取办法。
要防止剩余价值率超过100%,我们就不能让企业进行资本的深度积累。一旦剩余价值率超过100%,我们就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把剩余价值打掉。把原本流向企业的资本,转化成流向政府的资本,亦即把企业的投资变成政府的投资。
相对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产资料的价值,一个是劳动力的价值。现在政府把多出来的生产资料拿走了,多余的劳动力就用不上了。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进入到服务业。
进入到政府的相对剩余价值对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影响,进入到服务业的相对剩余价值有劳动者的收入有影响。为了让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多,服务业的劳动人数就应该越来越多。全美大约有80%的从业人员集中于服务业。
从汇率的角度,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7倍,但是其中很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费用。由于美国的服务业占比太大,这个收入对比是不真实的。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4倍。比较而言,美国的发展落后了。原因在哪里呢?
剩余价值率100%,限制了一个国家的劳动人民从自己国家的工业发展中拿到更多的工资收入,只能寄望于比例不断提高的服务业。然而,服务业是不需要机器的。原则上,没有机器,就无所谓效率,也无法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不能一味的把希望寄托在无法提供相对剩余价值的服务业身上。
这个世界似乎处于一个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工业的发展要求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危机提醒我们不能做这种资本的深度积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再一次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