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吧 关注:239,626贴子:1,364,173
  • 15回复贴,共1

为什么收入的增长比经济的增长更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工业化社会,离不开资本。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上。经济增长,劳动不增值,比较简单;经济增长,劳动增值,比较复杂。劳动增值,收入才增加。下面谈谈这个话题。
劳动价值的增值,就是劳动效率提高了,劳动者创造出来更多的价值。效率提高,工厂会收获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等于工厂向社会释放出来的多余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多余的劳动力价值。
多余的生产资料和多余的劳动力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来新的价值。劳动力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创造的价值却增加了,当然劳动价值增值了。
劳动价值增值,劳动收入也要增加。增加多少呢?这个就要看剩余价值率了。假设相对剩余价值是100,剩余价值率是30:70,则有70的相对剩余价值转变成工资收入。
剩余价值率的公式是m/v,资本有机构成的公式是c/v。m是投资的流量,c是投资的存量,两者都是投资。这样,剩余价值率就和资本有机构成呈正比例关系。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就越高。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率越来越高,和相对剩余价值有关,但是解释的太抽象,这里展开解释一下。
在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中的m是多余的,但是资本家可以用多余的m进行投资,提高生产的效率。效率提高,就会释放新的劳动力。一般来说,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一次性m的投入,带来每年1/6的m的回报。
这个1/6的m的回报,代表了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率的分子,每年都增长1个m,但是剩余价值率的分母,每年只增长1/6个m。虽然原来的剩余价值率低,但是由于分子较分母增加的多,剩余价值率会越来越高。
当剩余价值率是100%的时候,轻重工业的结构非常稳定,没有经济危机。大约1910年左右,美国的重工业追上轻工业,恰好位于两次经济危机的中间。
剩余价值对应投资,劳动力价值对应消费;重工业对应投资,轻工业对应消费。这样,剩余价值率就成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价值比率了,相当于两大工业的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显然,只有两大工业的劳动人数相等才安全。一旦重工业的劳动人数多了,就要采取办法。
要防止剩余价值率超过100%,我们就不能让企业进行资本的深度积累。一旦剩余价值率超过100%,我们就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把剩余价值打掉。把原本流向企业的资本,转化成流向政府的资本,亦即把企业的投资变成政府的投资。
相对剩余价值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产资料的价值,一个是劳动力的价值。现在政府把多出来的生产资料拿走了,多余的劳动力就用不上了。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进入到服务业。
进入到政府的相对剩余价值对劳动者的收入没有影响,进入到服务业的相对剩余价值有劳动者的收入有影响。为了让劳动者的收入越来越多,服务业的劳动人数就应该越来越多。全美大约有80%的从业人员集中于服务业。
从汇率的角度,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7倍,但是其中很大部分用于支付服务费用。由于美国的服务业占比太大,这个收入对比是不真实的。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的4倍。比较而言,美国的发展落后了。原因在哪里呢?
剩余价值率100%,限制了一个国家的劳动人民从自己国家的工业发展中拿到更多的工资收入,只能寄望于比例不断提高的服务业。然而,服务业是不需要机器的。原则上,没有机器,就无所谓效率,也无法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不能一味的把希望寄托在无法提供相对剩余价值的服务业身上。
这个世界似乎处于一个两难的困境中。一方面,工业的发展要求做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经济危机提醒我们不能做这种资本的深度积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再一次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


IP属地:吉林1楼2025-04-29 20:34回复
    收入不增长的原因没那么复杂,单纯就是人类的行为是具有惯性的,掌握生产资料的人不会主动与时俱进的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就这么简单,这就有点像牛鞭效应,商品市场的变化不会立刻反应到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的价值变化滞后,而且这种滞后会长期积累,结果就是经济增长了劳动收入不涨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29 22:22
    收起回复
      2025-05-11 18:31:59
      广告
      “劳动价值增长”不等于“劳动力价值增长”更不等于“收入增长”,别学老马那套唯心主义幼儿理论魔怔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30 00:08
      收起回复
        因为分配的权利不在劳动者手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4-30 10:44
        回复
          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
          劳动价值增长,也可能是因为剩余价值增长了。剩余价值的增长,与劳动力价值增长没有必然关系。
          昨天矿工在抡着锄头挖矿,今天用了机器矿工只需要在控制室里按几个按钮——挖矿这个劳动的价值增长了,和矿工的劳动力价值没一毛钱关系,矿工的劳动力价值和收入也没有理由上涨一毛钱。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5-01 12:48
          回复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实际上中国的情况是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速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5-02 01:21
            回复
              我回一下经济学票友的问题,gdp早期就是国民总收入,按照原设计,国民总收入就是投资+消费,消费才是我们的可支配收入,前者是资本家的收入,后者是劳动人民的收入。在19世纪,资本家的收入要快于劳动人民的收入,所以马克思才说,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化,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比较了近百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也发现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理解,就是整个社会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m/v中,m的增长速度更快,剩余价值率越来越高。你要想收入增长,你就得忍受资本家的收入越来越多,就得忍受经济危机。1929年之后,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美国把更多的m用于政府投资,目的是维持工业内部的剩余价值率是100%,但是由于多余v流向服务业,真实的剩余价值率是不断降低的,也就是劳动人民的工资增长要大于资本家的资本增长速度。这样,确实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美国会更明显。服务业,我们现在叫做第三产业,它的发展这么快,好不好呢?不好!工业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的好处,要远远大于服务业,但是由于整个国家工业内部的剩余价值率被锁死了,多余的劳动力才不得不转移到服务业中去!而且,中国各地的发展极度不平衡,工业都被发达地区的拿走了,落后地区工业极不发达,服务业只能面向自己,再发达有什么意思呢?总之,当代社会,人均收入的增长,必须走服务业增长的途径,这种增长,既不务实,又有水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


              IP属地:吉林11楼2025-05-02 08:17
              收起回复
                马克思是伟大的,学习资本论是领会精神与时俱进,而不是照搬照套的。就你这个贴子论述的内容,你至少要厘清几个问题,再去谈什么剩余价值。1.投资的都是资本家吗,资本家和企业家的区别在哪里,任正非是企业家,李嘉诚是资本家,你能分清他们俩的区别吗?2.什么是技术,技术是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要素投入比例变化,技术就发生变化,技术的升级和迭代在经济学中,在工业时代,在知识时代其目标是向什么样的比例发展,背后说什么因素,不理解这些,你能理解为什么经济体的实践由工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背后的合理性吗?3.采用不同的技术,各类产品和服务便有了不同要素密集性,但制造业就是资本密集的吗,服务业就是劳动密集的吗?在今天分工如此细化的情况下,密集性的差异早已经从行业,从产品细化到生产的不同阶段和供应链的不同环节。这些现实不理解,不消化,谈谁是剥削者,谁是被剥削者,剩余价值怎么产生的,只能说是在刻舟求剑,拿19世纪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强行解读21世纪的经济世界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5-02 17:38
                回复
                  2025-05-11 18:25:59
                  广告
                  经济学中很多概念似是而非,我们应该批判性的去理解。比如,什么是可支配收入,定义是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等于消费和储蓄。这个说法是很不严谨的。可支配收入一词,是中国的发明,常见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它是为gdp统计服务的,我们得从gdp的角度进行理解。gdp的核心款框架就是投资+消费,所以可支配收入就是gdp中的消费。我们今天的gdp,各个国家大都是支出法,我们国家也是支出法,支出法的本质就是终端产品支出的统计,最终统计的就是投资的终端支出,和消费的终端支出。消费品的终端支出就是所有的消费品的分类统计,大多数可以从生产环节得到,但是很不全面,所以国家统计局对居民的消费支出有一个抽样调查,长期跟踪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记录,有幸被选中的人,每年还能拿到国家的补助。名义上是叫可支配收入,其实就是居民的消费支出,它是gdp支出法的有机构成部分。为什么大家会误以为可支配收入就是你的消费和储蓄呢?我们老百姓每年的消费,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在一个统计周期内,你的实际收入和你的实际支出是严格对不上的,也就是说你不能用你的实际支出,代表你的实际收入。比如说你今年买车了,但是这个买车的钱,是你花了10年攒出来的;再比如你今年买了一件大衣,但是你三年才换一件大衣,大衣是你3年的消费,并不是你1年的消费。这样,我们老百姓有了收入之后,就要把当年暂时不能消费的收入,以储蓄的形式存在银行,剩余的部分才看成是自己的消费,但是当你把自己的收入延长到你的全生命周期时,你的可支配收入就是你的消费。当然了,你的全生命周期,人家统计局是看不到的,他们看得是所有人的全生命周期,而所有人的全生命周期的消费,在各个年份的分布一定是平均的。我们要是学哲学的,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做偷换概念。可支配收入=消费,这个消费是一个宏观的消费,是你的全生命周期的消费,你那个百度定义中看到的可支配收入包括消费和储蓄,那个消费只是你当前的消费,两个概念被你偷换了!有的小同学还处在经济学的看图说话阶段,不建议去理解这些不在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的东西。


                  IP属地:吉林13楼2025-05-04 0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