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个人来说,阅读同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初读是一种理解,随着阅历的丰富,时代的变化,再读就有新的理解、新的发现,可谓常读常新,余味无穷,有时越读越明白,有时越读越糊涂。《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无人不晓,读后感可能大同小异,大同无需赘言,小异则见仁见智。我初读这个故事还是初中的时候,后来大概又读了两三遍,近日因某种原因又细读了一遍,觉得这个故事确实耐人寻味,列子不仅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也是个文学创作高手。今日有空,就写下这次的读后感。
一、移山起因。故事开头交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此判断,这两座山由来已久,恐怕在愚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立在这个地方,不是老天故意难为愚公,让两座大山突然从天而降,挡住他家的出路。从愚公对风水的态度看,愚公的家(住宅)也不是愚公建的,可能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建在这里的。他的前辈世世代代在此安居乐业,没有感到交通不便,或者感到了不便,但因为故土难离,就没有搬家,更没有愚到想移山的程度。到了愚公这一代,愚公也面山而居了将近九十年,虽然年轻时、壮年时也感到北山挡着门前,出人绕远,甚为不便,但也这么过来了。没想到临终了,他却受不了啦,要移山。由此是否可以这样判断,愚公原本不愚,岁数大了,老糊涂了,才产生了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念头——移山。或者说,如果愚公七十岁就离开了人世,就不会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了,那两座山到现在还在河南省济源市。故事的起因够奇的。那么愚公移山的目的仅仅是出入方便吗?非也,他要向南修一条路,不仅直通豫州的南部(不是北部),而且要达到汉水的南岸(不是北岸),这就几乎与长江水路相连了。一个农民去那么远干嘛?可见他不想当农民了,他要弃农经商,做生意了。愚公的想法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多样化的趋势。经商,与外界相通,这是具有解放生产力意义的改革开放,相当于修建一条丝绸之路,相当于今天我们开辟的一带一路。从愚公移山的起因,我们看到了愚公勇于开拓的改革意识。这种意识摆脱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摆脱了自己前八十多年因循守旧的观念,他活到这个岁数突然顿悟了,涅盘了,从常人变成了大智若愚的愚公!他要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一件惊天动地,感天动地的大事!
二、移山之辩。愚公征求意见时,家人纷纷响应,
一、移山起因。故事开头交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此判断,这两座山由来已久,恐怕在愚公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时候就立在这个地方,不是老天故意难为愚公,让两座大山突然从天而降,挡住他家的出路。从愚公对风水的态度看,愚公的家(住宅)也不是愚公建的,可能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建在这里的。他的前辈世世代代在此安居乐业,没有感到交通不便,或者感到了不便,但因为故土难离,就没有搬家,更没有愚到想移山的程度。到了愚公这一代,愚公也面山而居了将近九十年,虽然年轻时、壮年时也感到北山挡着门前,出人绕远,甚为不便,但也这么过来了。没想到临终了,他却受不了啦,要移山。由此是否可以这样判断,愚公原本不愚,岁数大了,老糊涂了,才产生了常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念头——移山。或者说,如果愚公七十岁就离开了人世,就不会有愚公移山的故事了,那两座山到现在还在河南省济源市。故事的起因够奇的。那么愚公移山的目的仅仅是出入方便吗?非也,他要向南修一条路,不仅直通豫州的南部(不是北部),而且要达到汉水的南岸(不是北岸),这就几乎与长江水路相连了。一个农民去那么远干嘛?可见他不想当农民了,他要弃农经商,做生意了。愚公的想法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多样化的趋势。经商,与外界相通,这是具有解放生产力意义的改革开放,相当于修建一条丝绸之路,相当于今天我们开辟的一带一路。从愚公移山的起因,我们看到了愚公勇于开拓的改革意识。这种意识摆脱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摆脱了自己前八十多年因循守旧的观念,他活到这个岁数突然顿悟了,涅盘了,从常人变成了大智若愚的愚公!他要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一件惊天动地,感天动地的大事!
二、移山之辩。愚公征求意见时,家人纷纷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