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农村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他们是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重要承担者,他们生存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高任务的实现。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中有许多人出现了职业倦怠,对本人、对学生、对农村教育事业,甚至对社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预防和消除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寻求各种途径和办法克服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一、概述
教师职业倦怠来源于职业倦怠。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所谓职业倦怠就是个体同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我们现在叫做职业倦怠的词语,其原文是burnout,它表示“烧光”、“耗尽”或“耗竭”、“枯竭”。其实,国内也有人将burnout译为“枯竭”,相应地,将“教师职业倦怠”称为“教师职业枯竭”。仔细体会,而“教师职业枯竭”,则突出这种现象的客观层面,不是教师主观上要“懈怠”,乃是客观上“耗竭”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而农村小学教师,由于所处的地位,生活的环境等因素,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他们一旦产生了职业倦怠,无疑会阻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对教师本人及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预防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
(一)生理上
1、睡眠不佳。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躺在床上,往往几个小时都难以入睡,甚至整夜睡不着觉,即使勉强睡着,稍微有什么动静,马上就醒来,之后就再也睡不着了;
2、反应迟钝。在工作、学习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农村小学教师反应上较为缓慢,跟不上“节奏”;
3、记忆力减退。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刚做过的事情,或者想要做一件事,过一会儿,很快就想不起来。他们本人也认为,记性差了;
4、注意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过于分散。他们往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上,而常常东拉西扯;
5、过早衰老。对工作、他人持否定态度。早生华发,未老先衰。这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心理上
逐渐失去对工作的兴趣,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消极对待,漠然处之。缺乏工作热情,不再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工作,对工作产生厌倦,工作过程极易疲惫。长期处于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稍有不顺心,就易发怒。失去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在逆境中,容易焦躁。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难于作出简单的决策。工作无成就感,对任何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三)行为上
教学中,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上课无激情,“老生常谈”,教学活动缺乏创新,一味地守着“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吃老本”,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无理取闹,整天发牢骚,说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埋怨工资太低,工作太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生存哲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的目的就是能按时领到工资。感到苦海无边,盼望退休是岸。
农村小学教师出现上述的症状,并非偶然,而是有各方面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当主客观方面一起作用于教师职业时,职业倦怠便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