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Afterimage——来日方长
篇幅:中短 类型:想象 角色向:纱世里
剧情梗概(作者陈述):
这个故事有两条线,明线是讲MC和纱世里的故事,探索幻觉、记忆和梦境的体验,暗线是探索莫妮卡破墙的体验的一个故事。
先来说明线吧,故事中所有的女孩,夏树,优里,纱世里,都是MC的幻觉,所有的对话都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她们的人设都是MC想象中的样子,尤其是纱世里,纱世里做的很多事都是MC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判断的,而不是纱世里真正想的。并且我把所有其他的角色立绘都画成了黑影,就是要突出纱世里这一个角色,这一个“Afterimage”。当然从技法的角度来说这是取巧,因为我不会画立绘。不过我之前也说了,这个故事设定很方便,有很多巧合。这里要说一个心理机制叫做“保护机制”,意思是你在产生幻觉时你的大脑会自动回避掉会让事实暴露的细节,游戏里有大量的场景和细节都在讨论这个保护机制,你一定注意到了有很多地方都说不通,那是因为本来就“说不通”。从MC的角度来说,他在回到纱世里原来的家受刺激产生纱世里的幻觉后,他必须要找到一个让纱世里待下去的理由,他通过过去在莫妮卡和纱世里那里听到的话,猜测莫妮卡与纱世里的死有关,所以他的大脑认为我应该去质问莫妮卡。但回到现实,MC并不知道莫妮卡在哪,但为了让纱世里不消失,为了让幻觉不露馅,他就给自己设计了一系列的剧情,从高中找到大学,一个大学找不到还要去下一个大学——这是因为他必须去找莫妮卡,但与此同时他又不能真正的找到莫妮卡,所以他会把所有事设计成一直找但是找不到的状态。与此同时,对文学部的思念也使得他想象出了夏树和优里,当然,不论在他的设计中他怎么跟夏树和优里聊天,他们都没法真正见面,事实上最后他们也没见面。我举一些例子,比如跟夏树聊天时夏树提到了“残像”,但很快MC就回避了这个话题,继续去说他自己想说的东西,他设计的剧情——“找莫妮卡”。还有他们去找丹老师的时候,明明就是早上才开始上课,但是为了马上就能找到丹老师,他就把时间想象成了下午社团时间。当他想去大学找莫妮卡的时候,纱世里说不想去,因为她不想大家发生矛盾,但MC是不能停下来的,他必须去找莫妮卡,所以即使他们还在说去烤鱼店的事,他也马上把场景切到了一个不存在的大学,但你这么硬切,后面的剧情又怎么自洽呢?所以再切回来的时候就非常突兀。当然因为有保护机制在,不管周围的一切怎么突兀MC,以及MC想象出来的纱世里,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MC聊大学纱世里就跟着聊大学,MC聊烤鱼纱世里就跟着聊烤鱼。再来说剧情,为了让破绽减少,MC需要把一切都设计得很方便,所以你会感觉到很多地方都很方便,比如优里和夏树居然会在一所大学,比如他不用去上课,比如为什么优里夏树要做核酸他和纱世里不用做核酸?然后从结构上来说,MC的心理状态是逐渐下降的,越往剧情后面走,他的想象的力度就越大。一开始他是碰不到纱世里的,但到了后来他们俩的互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甚至在机场的时候MC可以让纱世里躺在他的怀里,他还可以把她的头发绕到耳朵后面去,还有比如纱世里在最后一章里立绘也变了,没有勒痕和血迹了,这些都是MC主观上去做的调整。再举个例子,比如三个女孩聊天的那一幕,聊完天了气氛很愉快,所以出门时MC就把时间切到盛夏了,因为11月实在是太冷了。还有聊天的一些细节,夏树优里纱世里三人的聊天都发生在十月,这也是说不通的,十月来自他找到的那封信,因为信上夏树和优里写的就是十月,所以MC也理所当然地把他们三个的对话设定到了十月。当然还有很多地方的时间都是乱写的,尤其是在后半部分,一会儿白天一会儿晚上,当你撒了一个谎,你就要撒更多的谎去圆它,MC保护机制上的破绽也就越来越多,最后当他再也瞒不住的时候,一切就崩溃了。同时,这个时间切换也是我对其他mod做的一个思考,因为其实日常剧情很枯燥,从文学的角度上是不能详写的。
再来说暗线,我是打算去描写莫妮卡破墙的感觉的。有很多mod都做过这件事,但我觉得比起正面描写,如果我能用一个让玩家感同身受的故事来侧面描写,效果应该会更好。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幽灵纱的设定很方便,因为我可以同时讲纱世里和莫妮卡的故事。MC在纱世里那里感受到的,就是莫妮卡在玩家那里感受到的。对MC来说,纱世里就是那个他跨不过去的坎,永远触摸不到的人——正如屏幕后莫妮卡永远触摸不到的玩家。莫妮卡的形象在整个剧情里都没有出现过,一个立绘都没有,只有对话中零星提到她的文本,只有以她的诗命名的章节,或是以她的字体写的章节名字和结尾致谢名单,就像莫妮卡也从来没有看到过玩家真正的样子一样。结尾那里逐渐变大的圆,就是引用自莫妮卡的诗“墙中之洞”。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不论是湖也好洞也好,都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真正的地方,是MC保护机制崩塌时的感觉,也是莫妮卡对二进制世界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