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乡村,发了财的、有点钱的、或什么也没有的只是有种愿望、有点参悟的都喜欢以为图书馆捐助来完成和了却一份心愿。捐助的方式可以是一幢房,也可以是一片瓦,或者到这里来扫扫地,做点义务工。它成了几代人的传统。乍一看很像寺院里的“随心功德”,但和顺乡人在这里储蓄的却是一笔“零存整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它“启智化愚”、育才树人的巨大回报,福荫了世代和顺人。
“和顺乡图书馆”正式挂牌是于此好几年以后的民国17年。当时交通不便,订一份内地如上海南京的报刊,经国内陆路要好几个月之后才到得了腾冲,新闻成了旧闻,重要消息也成了昨日黄花。轮流做“义务经理”的管理员就请在缅甸的同乡订得京沪报和最新出版的书籍,由水路从上海广州香港船运到缅甸仰光,再转运到和顺,书报到馆时间比国内邮政快了一倍。由此,这个乡村在当时竟成了消息最灵通的“新闻中心”、“文化中心”,连腾冲城里的知识分子和青年都要跑到这里来借阅新书报,关心和议论天下大事。鼎盛时期图书馆又专门在缅甸曼德勒设立了驻缅甸经理处,大量订购国内的新报新书,还负责继续募捐。图书馆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读者的要求,又在本乡及更边远的一些乡村建立了分馆,设置了游动书籍,远在明光乡的老师,挑着大家委托借阅的书报,每次走三天路到和顺来还借图书。当时腾冲城里的进步青年每个假日最快乐的事就是到和顺图书馆去,大家读新书、探讨问题的热情很有些类似内地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许多腾冲的知识分子都记得在这里最早读到《天演论》、《进化论》时那种震荡与惊喜。图书馆还在男女两个公校各设置了一个参考箱,专门解答学生们不明了的问题。在混茫迷蒙、闭塞与边远的“南蛮之地”,它点亮了一盏精神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