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二月初七傍晚,僳僳山寨铓锣声声,鞭炮齐鸣。身着盛装、环佩叮铛的僳僳族妇女,头缠包头,肩挎长刀的僳僳族汉子,从四面八方涌向刀杆场。此时,场地中央已经堆好了一人多高的一堆栗木柴。天黑了,香僮或本村最年长者把柴堆点燃,熊熊的篝火映红了天际,人们弹起小三弦,在“嗄头”的带领下,围着火塘,边歌边舞。不久,柴火变成了通红的炭火,金焰窜跳、青烟蒸腾,热浪燎人,令人望而生畏。头缠红巾的僳僳族香僮们,手舞足蹈,跃入火塘,忽而弹起,忽而扑落,忽而立地飞旋,忽而翻滚前进,动作潇洒,干净利落,赤足落处,火星四溅。有的香僮可以手捧炭火洗脸、可以把通红的火炭放入口中咀嚼,技艺高超者,还可以手持烧红的铁练,绕颈擦背,缠腰挽腿。经过一番折腾,通红的火塘,被勇士们的脚板踩得灰飞烟灭,而他们的手脚,却没有半点烫伤的痕迹,且浑身上下,毫发未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整个场面,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