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 448,349 贴子: 10,048,209

未若隐笔记血史,言情小说掩春秋。

  • 目录:
  • 古典文学
  • 0
    系“无材补天”之石——何以唱“天上……”? 在越剧《红楼梦》中,系着“无材补天”之石变成“通灵宝玉”的贾宝玉,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对于“通灵宝玉”;对于贾宝玉;对于林黛玉来说,都十分尴尬: 一、“作者自云自又云”之作者,自称“在下”,写女娲氏练石补天,将未用之石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该石被变成“通灵”,要去女娲氏所补之天,是万万不可以的。 二、所以衔“通灵宝玉”而生的贾宝玉;系“通灵宝玉”的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221
    牡丹花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 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 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 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 辜负秾华过此身
    长溪闲伯 11:17
  • 6
    冷香丸都抑制不住宝钗破防
    妞妞了啊 11:06
  • 6
    编排攻击袭人死劝苦劝的 都是不知道怡红院主仆上下,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7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未久。原来这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
    红楼赞zsd 11:10
  • 28
    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钗长逐鬟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 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红楼梦》第七回《甲戌本双行夹批》:“设云秦鍾。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红楼赞zsd 10:33
  • 30
    宝钗听见宝玉喊梦话:和尚道士说得话如何信得?我偏要木石前盟,宝钗呆住了 炒作煽动传销洗脑的力度,谁不知道?
    siql 10:47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林黛玉死的时候才17岁,为啥不找童星演
  • 1
    认为她尖酸刻薄喜欢取笑人
  • 5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男子除了宝玉外,其他都是有很明显的缺点。 而女子就是大贤大德的很多,还有就是红楼梦中人物很少有喜剧结局的。
    hls324 10:01
  • 6
    为什么吧里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帖子,还有那些不知所云的图,各位真的是认真讨论红楼梦的吗?有没有老一辈吧友解释一下
    托管不好 00:59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6
    说什么落寞了,不管贾家,她也没权势啊管啥?过去不就一个送死
  • 16
    本書收錄曾靜等人指責雍正帝本人的十大罪狀: (1謀父、2逼母、3弒兄、4屠弟、5貪財、6好殺、7酗酒、8淫色、9懷疑誅忠、10好諛任佞), 雍正帝本人為加逐一辯白。
    矮䫜舫 09:31
  • 4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故事叙述告诉给我们的事实:林黛玉在林如海贾母放任宠溺的教养方式下习得了极端自私自利虚伪做作的不良品性又非常自我认同封建妻妾制度沉醉自己在封建秩序中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位,同时还向我们充分展现了薛宝钗至真至纯不含半点虚假做作的善良,薛宝钗的每一个行为都是能经受得住推敲的,就拿香菱学诗那事来说林黛玉是为了找认同感显示自己的价值,而薛宝钗给香菱的建议是为了香菱在漫长的人生中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
    飞雪暖冬 09:11
  • 61
    【明荷榮芳鉴红楼朱楼 -6】真假宝玉
    晖煜明荷 09:05
  • 35
    一、茜香国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是茜香国女国王进贡来的,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给我系着。”】 首先要讨论的是这个茜香国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是女国王; 2、 盛产红色香料(茜香); 3、 有很高的纺织水平; 4、 向中国进贡或送礼。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35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作者是一块有灵魂的石头(石兄),它记录下自己在人世间所见所闻的一些故事,显然,作者是虚拟的,真实的作者隐藏起来了。抄录者空空道人(情僧),题名者东鲁孔梅溪,编辑者曹雪芹,也是虚拟的,是小说家言(通过故事讲述出来的),而非正式署名。曹学是伪学,请勿称呼曹雪芹是作者,谢谢! ^O^《红楼梦》虽然没有明写时间,但交待了故事背景是天崩地陷的末世,还有千千万万女性一同悲痛哭泣……。 ^O^主人公贾宝
  • 12
    如果用花来表示红楼角色的人物形象、性格,那么你心中,他们该是什么花呢? 我认为,妙玉是红梅。因为在远处还未见真容时,只有一阵淡香,像极了她的风格。只有走进了,才能发现这万点红,如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才能理解到她别具一格的文学造诣。不过红好像太艳了? 元春是牡丹。我知道这个想法有点肤浅,不过欣赏戴郭邦的元春画像时,我一下想到的就是代表“荣华”的牡丹,而元春与贾府都如同牡丹,上一秒风光无限,下一刻枯烂腐
    晖煜明荷 07:54
  • 1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 6
    《石头记》之贡献 “作者自云自又云”之作者,自称“在下”,开创了女娲氏补天未用之石,去“离恨天,灌愁海”之先例;记下了神瑛绛珠等,从“离恨天,灌愁海”下凡……归“离恨天,灌愁海”——“离”开人间“恨天”,饮愁“灌愁海”之先例: 一、作者自称“在下”,写女娲氏练石补天,是以女娲氏补天未用之石,不去女娲氏所补之天,而去“离恨天,灌愁海”为主线。 二、该石被变成“通灵”,被带“离恨天,灌愁海”,被“夹带”于
  • 221
    希望癸酉本红楼梦影印公示天下!找回三六桥本红楼梦!
    秒瑞 01:23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241
    这**说法让许多读者愤恨不平,耿耿于怀。 为什么贾家价值判断如此荒谬绝伦呢? 不是贾家价值观出了问
    siql 01:31
  • 332
    宝钗说:平儿这张嘴比刀子还厉害。 湘云说:你这话说给那爱耍性子,爱恼人,刻薄的人去听。 小红说:林姑
    siql 01:27
  • 23
    所以他只能心里想,不能采取行动,只能嘴巴说,因为身体的娇弱和意志力的薄弱。 他有书生的身体娇弱,也有富少爷的意志力薄弱。所以他眼看着那些女孩受到灾难,也不敢做什么。
    siql 01:22
  • 1
    红楼梦的中心思想——“荒唐”可以用原文解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之所以荒唐是因为假作真,有为无(不可能的,荒诞的)。贯穿全文,为了荒唐,为了荒唐的历史(当时)而写了这篇红楼一梦。所谓“梦”,你就说荒不荒唐吧!
    托管不好 00:58
  • 4
    晚上看有点惊悚,他的观点,书友们有什么联系看法吗
    伍近名 00:55
  • 102
    林黛玉的悲剧,他有责任。 薛宝钗的悲剧,他有责任。 花袭人的悲剧,他有责任。 白金釧的悲剧,他有责任。 尤三姐的悲剧,他有责任。
    siql 00:48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48
    1:王文娟(时年36岁)–1962年越剧版《红楼梦》2:汪明荃(时年28岁)–1975年TVB版《红楼梦》3:毛舜筠(时年18岁)–1977年《红楼梦》4:张艾嘉(时年24岁)–1977年《金玉良缘红楼梦》5:赵永馨(时年20岁)–1983年《风雅剧集红楼梦》6:何赛飞(时年23岁)–1986年越剧版《红楼梦》7:陈晓旭(时年22岁)–1987版《红楼梦》8:陶慧敏(时年23岁)–1989年北影版《红楼梦》9:张玉嬿(时年20岁)–1996年《红楼梦》10:闵春晓(时年28岁)–2009年《黛玉传》11:蒋梦婕
    siql 00:41
  • 420
    这几天无聊看了89电影版红楼梦,陶慧敏的林妹妹真的惊为天人,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演技非常好,而且把林黛玉演绎非常可爱,少女感十足,既有俏皮可爱,又有林黛玉耍小性子和倔强,但却非常的讨人喜欢。 以前都没怎么听过这版红楼梦。87版也没怎么看,主要是真的非常不喜欢陈晓旭的林黛玉。陈晓旭把林黛玉演的非常让人厌恶。看不下去啊。
    siql 00:39
  • 290
    袭人和宝玉税过,贾府人应该都知道吧,但黛玉还愿意调侃袭人是自己嫂子,平时宝玉和别的女的有一点亲密行为她都吃醋,为什么不吃袭人的醋
    siql 00:38
  • 444
    每次一提林妹妹就放陈晓旭的照片。。。虽然现在网上普遍都把陈晓旭的颜值吹上天说她就是林黛玉巴拉巴拉 但是客观来看原著,和她最终,其实也包括妆造的一些问题,呈现的林黛玉差距真的很大。。。原著里几个颜值TOP,such as晴雯,龄官都是像黛玉的。。。多次用西子写她可想而知黛玉本人该有多惊艳王扶林没说错,演员外形确实是不够漂亮,拿安雯和陈晓旭同框对比下就知道了😢 不过说实话绛珠仙子谁来演都不会十全十美的毕竟她是真仙女
    siql 00:34
  • 51
    作者:至真斋主 提起当年红学史上著名的“蔡胡之争”,当今的主流红学家们异口同声地认为胡适完胜蔡元培,从而确立了胡适红学的官方统治地位。红学家们都在刻意回避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样痴迷《红楼梦》的伟人表态说:“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凡是经历过那个特殊时代的人,都能掂量出伟人这句话的分量来,他似乎彻底否定了蔡元培的观点,蔡元培认为《红楼梦》是“清康
  • 18
    二十年来辨是非 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也有版本作“二十年来辨是谁”。总之,是辨人和事。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黛玉玉体生香,隐玉香。宝玉讲故事“林子洞的耗子精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这位小姐就是林黛玉。此故事就是隐喻女作者玉香混进宫里二十余年,包括在圆明园“慈云普护”带发修行写书。书中,黛玉是“潇湘妃子”,“一品夫人”,所以说黛玉的隐身玉香品级不低,混的相当可以。反证玉香才貌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32
    说起来惭愧,我知道癸酉版居然是最近在抖音视频中看到的。一位老师在视频中大谈林黛玉嫁给了贾宝玉,然后说癸酉版是真版本。闲来在百度上一搜,真有后二十八回的癸酉版内容,大致看了一下。然后又搜了一下大家的反应,两派截然相反的意见: 1、“绝对是真本”; 2、“明显是假的”; 看来大家读红楼是真,红楼的精髓却未必掌握。谁都知道红楼梦中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你说哪个是假,必要有一个真和它对应。那么你说
  • 65
    该帖标题应是:已卯本和庚辰本,为什么把甄英莲改为甄英菊;又把虎“兔相逢”改为“虎兕相逢”? 因标题字数的限制,只好简写成上面的样子了。 刚才,看到一个网友的文章,提到“虎兔相逢”的事,便忽然想起了这个问题,因此便提出来,以引起网友的注意。 当然,本人对这个事情是有研究的,并且自认为,所得的结论的是正确的。若有网友有兴趣,本人当然可以写出来。若没有兴趣,也就算了。
    特x普 3-22
  • 22
    请问一下,开篇诗句原版里面是“谩言”红袖啼痕重?还是“漫言”红袖啼痕重?
  • 3
    “天”与“离恨天,灌愁海”之别 “作者自云自又云”之作者,自称“在下”,写女娲氏练石补天,是以三万六千五百块有材补天之石为正类,以女娲氏补天未用之石为另类。 三万六千五百块有材补天之石,被女娲氏用去补了天,在女娲氏所补之天。而女娲氏补天未用之石,被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被变成“通灵”,被带“离恨天,灌愁海”。所以石有“有材”与“无材”之分,石头之去向,则有“天”与“离恨天,灌愁海”之别: 一、神瑛
  • 43055
    年下农闲,不搓麻,不废话,不掐架,学文化。   过年流行猜灯谜,说说《红楼梦》热闹热闹吧。非史学家,非红学家,我当评书讲,你当《达芬奇密码》看。   打小就不明白,《红楼梦》的“红楼”在哪儿呢?园子里姐姐妹妹虽然多了点儿,但yy居多,不黄不反动,怎么就成了乾隆禁书呢?   乾隆的族兄弟弘旿说,“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   书里什么话碍着乾隆了?   《脂砚斋重评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957
    《红楼梦》艺术风格古今独步。无论普通红迷,还是学富五车的大咖,都免不了曲解。 曲解的原因有很多:有传抄过程中抄手的错抄,有脂砚斋冒充了作者的亲属加批造谣,有高鹗为了迎合自己改弦易撤的续书,宣扬自己道德理念的增删。有现代名家整理出版时,因迷信了某种古本而以偏概全。现在网上的版本又出现了自作聪明的妄加改动。最关键的是:读者习惯了读千部一腔小说的思维,对《红楼梦》这种奇特的风格,狡猾的文笔太陌生,脑子始
    江渚叟 5-4
  • 37
    很多人拿这个来否决书肯定不是曹寅后人写的。就算写书的避讳缺笔了,后面抄书的,出版的难道也要缺笔吗,现存最接近原稿的也就怡府抄本了吧,雍正折子里曹家与怡亲王关系不一般,这书能进怡府也比较合理
    特x普 4-23
  • 3
    曹雪芹写的《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鳶考工志》在当时对青年特别是八旗子弟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蓝翔技校”哇!可惜没有官方推行,与潇湘妃子(汉族皇后)一同湮没了!而且中国弃如敝履的东西日本则视为珍宝——《废艺斋集稿》(曹雪芹亲笔)、《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亲笔)、110回脂批本《石头记》都在日本!
  • 46
    如题,见于第一回如下一段文字: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